上周提到阿繡往生後,護理人員對她先生阿屠的心境非常擔心,正努力幫他引導。
隔天早晨查房時,一群人看到陽光透過隔音窗,照在昨天還睡著阿繡的空病床上,剛來報到的小護士小聲問我:「阿屠如此深愛著阿繡姊,為什麼到最後他在對阿繡姊的互動,卻會變得又被動、又好像漠不關心呢?」
「就是因為他們夫妻倆愛得深,才會因悲傷過度,而產生了『悲的情緒』、與『逃的理智』之間的『解離』現象。」
「解離?」
「是指下意識將情感與理智各自分解開來。」
「為什麼要解離呢?」
「因為可以讓理智暫時離開,難以承受的巨大悲哀啊。」
「喔│,我有點了解了。」
「所以阿屠並沒有漠不關心,或不再愛阿繡了,而是他下意識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之一。」
「假如『解離』可以防止過度悲傷,那不是很好嗎?」
「但是,那只是表面上的感覺,因為假如沒有順利引導的話,反而會造成病態悲傷,變成更負面的影響。」
「那該怎麼辦呢?」
「像護士小玲一樣就很好了。」
「您是說要主動引導產生解離反應的遺族,問他們是否願意一起參與遺體護理、或幫遺體做一些像穿鞋子、或為逝者祝福等的事情?」
「對,或引導遺族完成,跟逝者之間的『幸福人生四件事』。總之,要善用護理陪伴,幫助遺族從『解離』現象中,再度重整自己,才能早日讓遺族完整的走過悲傷。」(完)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