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好習慣,都是從「不習慣」開始的!懂得自律的人,先苦後甘,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缺少自律的人,及時行樂,玩樂在先、焦急在後,心生懊悔。
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們全家四人前往台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博物館」參觀,因為小女兒說,社會課本上有教到「十三行博物館」;而且老師說,只要到那兒參觀,拍拍照片,回來也寫一些參觀心得,社會科就可以加分。
當天,風和日麗,沒什麼塞車,我們很開心地到達「十三行博物館」,也入內參觀,看看在那裡挖掘出土的史前遺址文物,也看看模擬的古人生活和用具、器皿……
小女兒怕作業寫不完
而後,兒子和女兒在博物館外面,騎玩具馬,也租了一輛四人座腳踏車,全家四人坐在上頭,快樂踩踏著車子,一起觀賞夕陽餘暉,也吹著清涼的海風。
當我們結束半天行程,踏上歸途時,小女兒竟然在車子後座哭了起來!
「柔柔,妳哭什麼?爸爸帶妳去吃晚餐,我們就回家啦!」我一邊開車,一邊回頭看著哭得傷心的女兒。
「我……我的……功課……還……還沒有做完!」小女兒斷續地哭泣說道:「我……我怕……我的作業……寫不完!」原來,女兒心裡還惦記著她尚未寫完的功課。我說:「不然,我們就直接回家吃飯、寫作業好了!」
「可是,我很想吃漢堡啊!」此時,女兒的小臉上掛著兩串淚珠。
「柔柔就是不乖啦,作業都不趕快寫完,老是一直拖,拖到沒時間寫了,才在那裡哭……哭、哭、哭,哭有什麼用?」坐在一旁的兒子大聲說:「妳看,星期五晚上放學回家,我半個多小時,就把功課全部都寫完了。可是妳就是愛玩、不聽話,叫妳寫功課,妳還在那裡玩烏龜,還玩黃金鼠,又要看電視……我在玩Wii 時,妳也要玩……現在快沒時間了,再來哭哭啼啼的,有什麼用?」
兒子用大哥的口吻,教訓起妹妹來了!
「自律性」很強的孩子
兒子說的,一點都沒錯!該做的事情不提早做,一直拖拉、延遲,到最後,一定會心急如焚、手忙腳亂。其實,兒子德德從小就有個好習慣—「放學一回家,就趕快把功課做完,才吃飯、才玩其他遊戲!」甚至,他把一大部分的功課,在學校的下課時間就開始先寫,所以回到家,功課就少掉了一半。
德德是個「自律性」很強的孩子,他愛看書,每天看得如癡如醉;叫他吃飯了,他還捧著書一直看;叫他睡覺了,他還拿著書直說:「再給我看兩分鐘!」而寫作業更是自動自發,從來不用爸媽操心,一回家,放下書包就開始寫。真的,「凡事提早開始,就提早結束!」
先苦後甘,倒吃甘蔗
早一點開始寫功課,就早一點寫完;拖拉、不趕快寫功課,功課就會拖到最後,寫不完。
古人說:「凡事起頭難」、「自古成功靠勉強」。
寫功課,就是要「一鼓作氣」,不要拖延,要即知即行,要勉強自己去做!「提早開始,提早結束!」
所以,父母要教給孩子什麼?—教他「自律」。自律,是自我要求、自我規律,也是一個好習慣。
「自律」的好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特質。當然,所有的好習慣,都是從「不習慣」開始的!
懂得自律的人,是先苦後甘,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相反地,缺少自律的人,則是「及時行樂派」,玩樂在先、焦急在後,等到事情迫在眉睫時,就會心生焦慮、懊悔不已……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