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昨天公布全台老舊橋梁調查報告,除肯定行政院將五十座危橋列為優先整建名單,並建議為刺激經濟、擴大內需,應一次發包完成整修。
監察院監督危橋整建值得肯定,但令人不解的是,目的竟只是為了經濟,那麼人命安危呢?整建危橋主要不是因為其危險嗎?也許監委忘了講,可以原諒,卻不值得鼓勵。
由這裡亦可看出,台灣社會傾向技術層面、實用層面,而缺乏人性的、人文的思考,而這個缺失既來自教育,也影響教育,形成惡性循環。
台大今年建校八十周年,舉辦「台大對新政府的期許」學術研討會,校長李嗣涔針對十大領域,總結提出六大建言,強調「均衡」與「和諧」價值理念,所談多為數理、法、醫之外的人文社會領域。
李嗣涔校長的建言,說出了前述社會及教育的缺失,譬如法律系,訓練了很多律師、司法官,他們有的知法玩法,如陳水扁父子,有的泛政治而無道德良知,這些都是缺乏人文素養的結果。
所謂人文素養,不是一蹴可幾的,它是數千年文化累積而成的,沒有了人文素養,校園只能培養出一批批的「匠」,例如「法匠」(如前述)、「工匠」(偷工減料,罔顧人命)、「政治匠」(爭權奪利,罔顧民生)。
台大及許多大學向來偏重工程、數理等專門領域,而忽略人文關懷。即如陳水扁為兒子取名「致中」,是否知道其意謂「致中和」的理念?所謂「致中和」,強調中國文化中「身心一如」的思想傳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有別於西方所強調競爭與征服、忽視和諧、無限使用物質的觀念。
唯有具備人文關懷,致力於良知良能的思考,才不會以生命為芻狗,連修危橋都以拚經濟為唯一思考,而忘了生命才是真正無價的。
余莉娜(台北縣/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