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各級學校的經費採「包工程」的方式撥給,原本的整體校務運作方式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專案研究,而計畫執行的成效是否良好,也從原本幾年一輪的整體校務評鑑,改成每年多次的個案評鑑視察。
以筆者服務的學校輔導室為例,九月開學至今,陸續接受無障礙、優質化、健康促進、友善校園及終身學習等多項訪視,接下來尚有綜合高中、輔導、生命教育、品德教育等各式各樣的訪視或評鑑。
雖說這些訪視或評鑑的原意是在協助學校進行自我檢視,主管教育機關也要學校人員平常心應對,但是評鑑結果攸關下學年度的經費額度,所以各校無不卯足全勁,在資料的準備上務必盡量充實、填塞,最後所有的小型訪視,在避免掛一漏萬的心態作祟下,都會變得像大規模校務評鑑一樣,更甚者,所有的評鑑格式均不同,教職員工們天天挑燈夜戰,忙著把資料從甲格式改成乙格式,乙格式又改成丙格式,累得人仰馬翻。
至於應是教育主角的學生權益,在各種評鑑應接不暇之下,大家已無餘力,只能先擺在一邊了!
鍾國朋(高雄市/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