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鋪道路用對地方 不斷開挖、回填馬虎用錯方法 須嚴格監工、驗收 人民才能減輕繳稅的痛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昨天在報紙發表「芬蘭能台灣為何不能?」一文,雖是談芬蘭,但提到美國公路旁常有「your tax money is at work」的牌子,告訴人民的納稅錢政府正在運用。

但有沒有用對地方呢?洪蘭說「看到公路平坦、四通八達、物暢其流,繳稅時的痛就減輕了很多,所以政府只要做對的事,人民最後是感激的」。
反觀台灣,台北市政府去年認為人孔蓋太單調,推動「創新人文的人孔蓋」,仿效歐美日本,結合各區的都市景觀、人文特色設計,但這是不是重要「對的」事?洪蘭說的「公路平坦」,台灣做到了嗎?
眾所皆知,台灣各地馬路坑洞多,常使機車騎士摔傷,平均每個月有兩件申請國賠,公共工程委員會曾決定試辦人孔蓋地下化,但這樣能解決問題嗎?即使地下化,只要道路鋪得不平整,車輛顛簸搖晃,機車騎士仍經常摔傷。
台灣的道路施工後回填重鋪柏油,路面幾乎從未齊平過,人孔蓋幾乎都是凹陷的,因為刨除舊柏油不徹底,沒有挖到級配深度,所以鋪上新柏油後,當然有落差。所以不久前立委聯合提案,要求施工單位回填人孔蓋時,要與路面落差不得超過零點六公分。
在美國,政府把人民納稅錢用在對的地方,台灣政府整鋪路,也是用對了,但監督不周,回填馬虎了事,我實在不解,壓路機多壓幾次,路面不就平了嗎?為什麼做不到、驗收單位視若無睹?
人孔蓋地下化、美化不是關鍵,嚴格監督施工、驗收回填是否平整,才值得重視。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有感於問題嚴重,曾規定新鋪馬路或施工後回填,半年內不得再開挖,這是「做對的事」,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屬單位仍然沒有做好監督,如今換了市長,顯然沒有延續「對的」政策。
南港捷運站即將於月底通車,工程接近尾聲,忠孝東路七段重新鋪上柏油,但不到一星期又開挖,要「整平」人孔蓋。為何不一次做好?難道是在消化預算?我們的納稅錢是「用對地方」,卻沒有「用對方法」。
所以人民的稅錢除了要「用對地方」,更要「用對方法」,嚴格監工、驗收施工與回填平整,加強道路的巡查修補與管理維護,人民才會甘心繳稅。
林清杉(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