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差,失業率飆高,借酒澆愁人數也增加,台中榮總精神科戒酒門診增三成,今年以來統計酒癮患者,九成是失業中年男性,喝到幾乎家破人亡,憂鬱症纏身。
警方、媒體宣導了好幾年,警方也經常臨檢取締,為何還有這麼多酒駕案?據紀錄分析,大多是「僥倖」心理造成。
「不會那麼衰吧,不會輪到我啦。」這種投機心態,使酒駕雖然提高罰額,還要隨案移送,但人數並未減少,「不會查到我」的心態是重要原因。
因此,除了宣導減少喝酒或不喝酒之外,如何徹底防範酒駕顯然更重要,消極攔檢是不夠的,必須從「源頭」做起—就是讓車子發不動。
瑞典及日本多家車廠都在發展「車輛酒駕預警裝置」,駕駛人需先對酒測機呼氣,通過標準,引擎才能發動。排檔桿的感應器也能透過手部汗水分析酒精成分,若超過標準,變速箱會自動鎖定。這些都能有效預防酒駕,勝於事後取締。
喝酒的人總認為自己沒事,還能開車,實則其自我判斷已因酒精作用而失準了。在等待警方不定時的攔檢中,這些自認「還清醒」的人,就像個流動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若讓這些人根本無法發動車子,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去年已有日本車廠宣布和地方政府合作,實地測試酒駕預警裝置,希望到二○一五年,車禍傷亡數字降低至一九九五年的一半。
我國汽車廠大多與日本合作,交通部應要求限期引進技術,或自行研發。先期強制酒駕前科犯裝設,以後凡是臨檢查到酒駕,也一律強制加裝。至於日後上市的新車,也應提供選配。
張淑芬(嘉義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