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矛」,不可誤加上「艸」部,因為「矛」是古代一種長柄有刃的兵器,至於「茅」則是一種草名。
「盾」指打仗護身用的藤牌,也有的是用金屬或皮革做的,字通「楯ㄕㄨㄣˇ」。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大家耳熟能詳,《韓非子‧難勢》記載:有個賣長矛和盾牌的人準備誇口吹噓自己的矛跟盾。他先說:「我的盾牌十分堅固,不管什麼利器都無法刺穿。」接著又吹噓:「我的矛非常地鋒利,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夠刺穿。」這時旁邊有人提醒他:「那麼拿你的矛刺你的盾,看看怎麼樣?」這個賣長矛和盾牌的人羞愧地說不出話來。
後人就以「矛盾」比喻語言行為自相牴觸、前後不相應;用現在的說法,就是自打嘴巴,無法自圓其說,例如:「自己不守規矩,卻要別人守秩序,這豈不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