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鎮高雄報導】改良人工電子耳,聽障者不再聽不清。國內學者成功研發新一代改良式人工電子耳,不但可有效提高重度聽障者對音調的敏感度,也可辨認中文音調的抑揚頓挫、歌曲旋律,及在噪音中的聽力。
新一代人工電子耳,是由義守大學電機系教授博士蔡德明聯合高師大、成大、中山、中山醫大與義大學者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的新產品。蔡德明表示,正常人耳朵可將聲音訊號收集後由耳膜、中耳至內耳轉換成生理訊號,經由聽覺神經傳至大腦。但若有些人因天生或後天病變造成耳蝸毛細胞受損,將無法把聲音,轉換成電子生理訊號刺激聽覺神經。
他說,人工電子耳可代替受損或失常的耳蝸毛細胞,收集聲音訊號後,經信號處理器轉換成適當電子訊號,再經由電流刺激,將訊號傳至聽神經。可將電極提升至五百至一千個,讓聽障者增加收聽聲音的清析度,也較可辨認音調高低。
他說,新式人工電子耳的聲音解析度是現在人工電子耳的二十至四十倍。不僅在音域方面有改良,在語言方面亦有增進,新的電子耳可望有效提高使用者對中文語調辨別能力。
此外,最新研究的電子耳發現,在高噪音或低訊噪比下,新式人工電子耳可望有效提高使用者在低訊噪比下的語音辨別能力。若民眾有人工電子耳問題,可詢問蔡德明電子信箱CI.chines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