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許衡對孔、孟「仁義問題」的說解

李蕙如 |2008.12.04
384觀看次
字級



《論語‧衛靈公》:「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由此可知,義是作為禮的本質,禮用以行義,又「義者,宜也。」故「義」的是否落實,則端看「仁」的規範。由於元儒尚實用,因此,雖講仁義,實則落實於生活實踐中,如《魯齋全書》中曾有記載:

魯齋許氏曰:「陽貨以不仁不智劫聖人,聖人應得甚閒暇,他人則或以卑遜取辱,或以剛直取禍,或不能禦其勃然之勢,必不得停當。聖人則辭遜而不卑,道存而不無。」或曰:「孟子遭此如何?」曰:「必露精神。」

就以上的敘述來看,乃依層次展開。對於陽貨的不仁不智,有的人以退讓應之,有的人則因剛直而致禍,有的則發怒,然而,聖人卻是從容對之,亦即孟子所稱「孔子,聖之時也。」能夠拿捏分寸,不執一。就此,突顯出境界高低的不同。此外,對於孟子遇此事時如何,許衡則以「必露精神」言之,乃指大丈夫精神。一個有廣大胸襟、意志高遠的人,錢財、地位不會使他奢侈逞欲,貧窮卑賤不能讓他改變道德志向,暴力、威脅也不足以使他屈服順從;能夠那樣的人,才配稱得上是大丈夫。

但從許衡對孔、孟的不同稱呼,一稱聖人,一稱孟子,以及對於兩人遇事態度的不同觀點,可知許衡對孔、孟,實有至聖、亞聖之分,而趨於孔子。認為孔子是真正的聖人,孟子則只有沛然正氣,文辭犀利,但做人處世卻不如孔子圓融。

其實,從許衡的作為來看,其身處朝代更替,異族入主,居為客觀現實,則順應時勢,仕於元朝,維繫儒學不墜,仍不免遭人非議,然而,從他對孔子的高度推崇中,或許可視為「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