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海角七號」因傳出大陸方面擔心內容恐引發民族情緒,及「字幕字體」標準不符、「檔期已滿」等技術問題,暫緩「登陸」,引發各界不同解讀及討論。
筆者日前曾接受新華社在台駐點記者採訪,針對此波「國片復興潮」對台灣電影未來的影響討論。顯而易見地,這波熱潮不但延燒至對岸,甚至身為大陸主流媒體之一的新華社,都擬以專題報導深入探討,而大陸民眾對台產國片更是反應熱烈。
訪談中,談到台產國片在未來發展可能遇到的瓶頸與問題,主要癥結點有三:
首先,從「海角七號」及近期國片的題材可看出,國片已逐漸走出自己的路子,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平衡點,而故事內容通常是敘述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情懷,但在大場面的拍攝及歷史性的宏觀論述上,似乎仍有進步空間。
其次,台灣並沒有外片電影進口配額的限制,使得台產國片每年映演數不到整年的百分之十,加上拍片前資金不足、拍片後又苦無發行與上映管道等結構性困難,長期以來都讓國片市場難有起色。
第二,原本以為票房亮眼的「海角七號」,克服了大陸法令規定台產國片無法登陸的問題,但如今卻因多重嚴格限制下,能否順利上映,大陸方面目前仍持保留態度。
由此觀之,台產國片如何在兩岸三地占有一席之地,都還未定之天,遑論走向國際。
筆者希望,在兩岸電影事業都正處巔峰之際,大陸能鬆綁台產電影上映的法規,建立開放交流的平台,雙方並同時解除電影進口的配額限制,若能如此,透過電影的互惠交流,讓兩岸人民都能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誕生的電影之美,並藉著互相開放與認識,協助雙方的電影事業站穩市場,唯有如此,才能活絡兩岸電影市場,邁向國際化。
褚瑞婷(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