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覆蓋全球,情勢遠比過去及外界想像的嚴重,近來中國人民幣「急貶」,貨幣採「雙率雙低」政策,帶動各國貨幣競爭貶值,國際貿易戰一觸即發。
但貶值或低利政策如果運用不當,往往會「傷人一千,自損八百」,單一經濟體大幅貶值,極可能引發貿易保護主義全面興起,在互相敵視的貿易環境下,顯然不利於應對金融危機,政府或民間此時此刻謀定而後動才是上策。
由於世界經濟金融危機,企業倒閉、勞工失業等問題愈來愈嚴重,近年來只升不貶的中國人民幣本幣匯率,此時卻大幅逆向貶值波動,因而引起各國高度的關注。
因為,貿易和匯率的自我保護,甚至以鄰為壑,有可能會演變成各國之間過度價格競爭,這對解決經濟金融危機,會產生負面衝擊。
筆者認為,政府現階段至少要注意經濟增長、維持物價穩定這兩個指標,如果一味堅持匯率穩定,貿易摩擦的成本加大,流動性壓力會提高,從中長期來看,對物價穩定會構成威脅。
因此政府團隊的第一要務是,努力平衡這兩大指標,也就是新台幣匯率和調整國內利率,在短期內不該直接和進出口貿易掛鉤,否則一時之間貿易數字雖會好看,卻會引進通膨。
所以,筆者認為,國內雙率政策調整,要徹底擺脫各國「價格競爭」對台灣經濟的負面影響,政府首先還是要不斷刺激消費、改善民生,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資源再分配的政策,以提高內需水準,和增強因應匯率政策變動,所可能帶來負面衝擊的能力。
舉例而言,在促使龍頭和新興產業向高附加價值產業鏈轉移時,也要對其環境、研發及人力成本,給予必要、適度的減稅和財政補貼等。
此外,並要妥善安排因產業結構轉變所釋出的失業人口,盡快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消化就業市場不斷上升的壓力。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消費力、擴大就業,保持社會和諧,解決經濟金融困境,因此雙率政策必須謀定而後動,否則會讓政府和全民付出更大代價。
江臥龍(深圳/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