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宗教博覽會 貼近社會緊密性

記者李祖翔 |2008.12.04
939觀看次
字級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宗教是一種信仰,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看起來抽象,但有其生活化的一面。」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宗教輔導科舉辦的二○○八宗教博覽會,今年底推出三個系列活動,以「宗教與現代社會」為主題,延伸出宗教文物之美、宗教學術研討會,以及宗教領袖會談,讓國人了解宗教貼近社會的緊密性。

宗教文物之美

在原址四南眷村古蹟改建的台北市信義區公民會館,展出台灣主要宗教珍藏而少見的文物,從樸實的傳統建築中,看見宗教契合社會生活的美感和緊密,隨著對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服飾、法器、經文的認識,也能欣賞寺廟剪黏裝置的宗教藝術創作,更有天帝教示範修持法。

文物中,佛教以「聖事浴佛儀典」為展覽重點,有在浴佛盤中站立的太子像、警醒大眾修身的引磬等法器,及海青、祖衣、經書。道教則將祭祀稱作「科儀」,為信仰特色,服飾有罡衣、網巾、朝珠、道冠等。

基督信仰文物自希臘運來,有當作準則的鍍金版福音書、聖餐的麵包模、聖典上的聖袍、聖杯、聖像畫,還有一般修道士的服裝。伊斯蘭教有各式古蘭經版本,穆罕默德聖訓和禮拜用的指南針,特別的是由中國回教協會副秘書長馬孝棋提供的收藏品:帶有中東色彩的伊斯蘭書法藝術。

台灣民間信仰部分,展出辟邪用的版印和木雕咬劍的劍獅圖、清末民初迄今約三十公分上下的石獅、版印門神、天師鎮宅符和雕刻送子圖的木八卦;並邀工藝類剪黏薪傳獎得主葉進祿、葉明吉父子參展世界首件全立體創作的朝天龍,交趾陶競賽獲獎人謝東哲也請武財神像、東嶽帝君神像來參展。

宗教學術研討會

融和六大宗教代表見證的研討會,將主題放在宗教與生活的關聯,展現宗教渴望促進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心懷,透過學界的論文發表,期望提升國人對宗教的進一步認識。

日本天理教教會總部台灣區傳道廳長三濱善朗在講述宗教與現代社會時說,為因應現代社會天理教也創設醫學研究所,研究心靈與遺傳基因對人體的作用,一方面驗證教義,一方面為人類帶來健康基因,又做掃街、護生的教育。

真理大學宗教系主任張家麟討論祭拜文化與社會變遷的議題時認為,「宗教儀式因為與社會、文化結合而存在。」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黃葳威則發現宗教已配合時代性,發展出數位傳播策略,例如基督教本就注重家庭與醫療式宣教,早期建立醫院,近年則設立廣播電台;佛教則發展出電視媒體,如佛光衛視等,是利用網路達到更寬廣的傳播。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鄭振煌從華嚴宗的法界觀談環保。

宗教領袖會談

台北市基督教會聯合會理事長暨牧師朱台深、天主教會台北教區神父陳科、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中國道教總會理事長張檉、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理事長朱雲清,及印尼亞齊宗教大學副校長Drs.Yusny Saby等人,在跨國性宗教領袖會談中,藉宗教界關懷角度,看天災過後生命存在的意義,並朗讀宗教關懷協定,宣誓保護地球未來、尊重生命。

台北市副市長吳清基表示,宗教團體用智慧填補災民的空虛,使他們了解外在財富並不可貴,心靈以外的帶不走,平時多布施、奉獻,充實內在才是真正的富有,對世界的生命關懷和貢獻不可抹滅。

亞齊宗教大學副校長Drs.Yusny Saby特別感謝台灣在海嘯時的援助,他說,亞齊來自世界的宗教救援組織很多,如同台灣宗教領袖說的,他們平時就教育義工們生命的可貴,對生命的重視成為救災的動力。

台北市民政局局長黃呂錦茹表示,宗教力量在促成災難到來時的促成即時性關懷和救助,佛祖、老子、耶穌、阿拉都希望讓人類和平、快樂、學習慈悲,台灣宗教界也不負眾望的完成救援,展現集體力量通過考驗,上天定會給我們祝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