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閩南「茶都」、廣東泉州的普洱茶在歷經兩年的瘋狂熱賣後,在今年徹底跌入了冰河期。對即日起實施的「普洱茶國家標準」,泉州不少普洱茶商反應仍舊冷淡,在他們看來,即便開始改售這種有品質標誌、象徵高工藝的產品,也難以改變當前普洱茶的跌價困局。
曾在閩南茶都開了十幾家的普洱茶專營店,目前只剩下兩、三家勉強經營。「泉州目前大多數普洱茶店,無論零售還是批發都收起來了,我們若不是早就買下這店舖,恐怕也早就關門。」一家處於半開業狀態的普洱茶商表示,目前多數普洱茶店已轉行去做「鐵觀音」,還有不少乾脆歇業改玩紫砂,因為紫砂正熱。
市場上的普洱茶往往有「真假之說」,「真茶」即是真正的陳茶老茶,「假茶」則指新茶。這兩年被炒得最狠的,剛好是這兩年的新茶,因此最近價格跌得最慘的也是這批產品。以茶商「大益」的產品例,這兩年的市場價高達人民幣三百五十元一餅(八兩),但今年只剩一百二十元。
但不少數十年的「真茶」,價格並沒有太大變化。雖然市場正冷,不少茶商都不願濫售。普洱藏家、專營商「又一間茶莊」的老闆陳先生就認為,上好的普洱本來就物以稀為貴,不會貶值,對收藏並無影響。
普洱茶國家標準生效後,不少人寄望它能重拾市場的信心。但許這次的標準對普洱茶的加工、產地、管理、原料與品質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普洱茶的「陳期」,也就是它「有多陳」卻沒有明確要求,而陳期才是普洱茶價格的關鍵。有人就認為,這種標準意義不大,它只規定生產標準,但卻摸不清市場要求。許多茶界人士認為,普洱茶市場想恢復風光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