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多個縣市大賣場洗衣精、衣物柔軟精等產品,不但同一廠牌在不同賣場價格不同,補充包還比桶裝貴。
其實這已是老問題,去年媒體已踢爆「補充包比桶裝貴」,消費者「吃一次虧,學一次乖」,為防業者偷斤減兩,到賣場查價,果然又發現問題依舊存在。
商人與消費者都希望「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消費者為兼顧省錢與環保,選擇購買補充包,業者也可因此節省桶裝成本,這應該是廠商、消費者、環境的多贏局面。
如今卻因業者「自作聰明」,打破這個局面,業者還被貼上「缺乏誠信」標籤。
若這種情況不改善,會讓「無奸不成商」的印象,深烙在消費者心裡,對商譽是得不償失,業者更會賺了小錢卻虧了大本。
陳蕊(台中市/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