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日前公布經濟連三季負成長,台灣確定經濟衰退,昨天又公布十月份失業率達百分之四點三七,為五年來同月新高,而今年一月至十月平均失業率為四點○一,創三年來同期新高。
但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尚不包括「隱藏性失業」,像是員工無薪休假、微型創業失敗,及業務員業績不佳、沒有獎金收入,若再扣除軍公教等穩定就業市場的勞動力,台灣民間失業情況,恐怕比統計數字還要嚴峻。
疲軟不振的營造業,盼望公共工程來活絡,但苦於擴大內需遲遲無法定案,加上國際原物料行情暴漲暴跌,已快要撐不下去了;電子代工產業,因歐美消費力衰退,訂單大減而工廠停擺,成本較高如面板、DRAM業者負債累累,體質較好、現金較多的半導體業者,預估明年的產能利用率僅剩六成,塑化業也僅剩五成,企業被迫減薪或讓員工放無薪假,其他產業也是如此。
雪上加霜的是,在全球景氣落底前,失業率恐怕還會持續攀升,民生經濟將持續承受重擊,會有更多人面臨長期失業,與落入貧窮線的風險。
振興經濟 需要有明確發展方向
面對飆升的失業率與不斷下降的國內生產毛額、經濟成長率,政府說是受到國際環境衝擊的影響,馬英九總統更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兩岸經貿政策鬆綁、發放消費券等政策,希望擴大內需,刺激景氣復甦。
但筆者認為,面對嚴峻經濟局勢,以短期緊急就業方案救失業,固然是必要的作為,但也必須有長期的治本政策,創造就業機會,以因應可能的長期經濟衰退。
當年前總統蔣經國的十大建設之所以成功,是替台灣即將到來的代工製造業,準備好所需要的公共工程基礎建設;美國羅斯福總統以擴大內需拯救疲軟的美國經濟,也是看準了下一波美國發展趨勢。
因此,馬總統的愛台十二項建設想要成功,必須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知道什麼是下一個繁榮台灣的核心產業?光是砸大錢蓋公共建設,並不能全面振興經濟,日本政客迷戀興建超大型公共工程,卻遲遲無法振興泡沫經濟後的景氣。
擴大內需 要為新核心產業奠基
所以,馬政府必須認清,台灣的經濟已走到必須進行「典範轉移」(改變習慣、突破觀念、價值觀移轉),找出新核心產業的時刻了。愛台十二項建設要真正產生效果,必須是為下一個核心產業(不論是網路、服務業、綠色產業等)打地基的基礎建設,有明確願景的規畫與基礎工程建設,才是擴大內需該砸錢的地方,才能創造就業機會。
如果愛台十二項建設不能往前看,只想重振代工製造業,那麼,恐怕只是蓋出更多空蕩的工業園區,白白把錢丟到太平洋裡。
面對經濟變局,馬總統昨天提出發展「2.5產業」,但它能否成為提振經濟的治本願景,須視是否能和全球趨勢接軌、能否成為替代既有產業的新製造業,及馬政府提出的經貿政策,是否都是嫁接在此願景上,開展基礎工程建設將台灣打造成真正能發展獨步全球的2.5產業的環境?
如果是,也許經濟復甦有望,百姓只需忍受一、兩年的高失業率與所得衰退;若不是,恐怕將來全球景氣復甦時,台灣也無法分一杯羹,到那時,恐怕真是翻身無望。
王乾任(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