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擷秀】芥菜

菲爾 |2008.11.18
692觀看次
字級

芥菜,又稱辣菜、臘菜、蓋菜、花芥、青芥、白芥、紫芥、地菜、雀菜、雞腳菜、菱角菜,江浙一帶叫枕頭菜,天津人叫石榴紅。

中國人在西元前六世紀就栽培芥菜,目前已有各種變種,常見的有葉用芥菜(如雪裡紅)、莖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頭菜)和籽用芥菜(如芥末)四類。

芥菜跟油菜、白菜、蓮子、葫蘆等,同被發現為新石器時代的蔬菜遺存,可見它跟人類關係之早。《詩經》:「誰謂茶苦,其甘如芥。」《禮記‧內則》有「魚膾芥醬」的說法,顯示中國早在周代已用芥菜作調味品。

據說諸葛亮隱居隆中時,發明醃製大頭菜,因此,人們還把大頭菜叫做「諸葛菜」、「孔明菜」。

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愛吃芥菜,他曾發明一種青菜湯,就叫「東坡湯」。方法是用兩層鍋,把米飯在菜湯上蒸,一時飯菜同熟。該菜湯的材料包括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芥菜和薑。

而我們吃的芥末,是用芥菜籽研磨而來。芥末粉於乾燥時並無氣味,必須加水混和才會產生強烈刺鼻的辣味,清代的《淵鑒類函》裡寫的:「望梅生津,食芥墮淚」,把吃芥末時辣味沖鼻淚流的情況描寫得甚有特色。芥菜子非常小,佛教常用「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來說明大小無礙之理。

辛棄疾〈鷓鴣天〉寫:「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芥菜花。」這是難得寫到的芥菜花的詩詞。

除了詩詞,其他典籍如北宋蘇頌的《本草圖經》、明代王世懋《瓜果蔬》、李時珍《本草綱目》都有芥菜的記載。

芥菜味辛甘、苦,性溫。能溫中下氣,利濕解毒。《本草綱目》云:「芥菜利膈開胃」,胃部消化能力薄弱之人,可用芥菜作為食療。它還能治宿食脹氣、鼻出血、治黃疸、疔瘡、利小便等。還有「冬月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之說。接近年終時,霜凍後的芥菜,味道苦中微甜,是冬季時的好蔬食,台灣春節年菜不可缺的「長年菜」就是芥菜燉煮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