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日本人松岡正男畢業於慶應大學後就職於台灣總督府,1913年訪問台北一中(建國中學前身)學生宿舍,講解橄欖球比賽規則,1914年起,台北一中確定每周練習比賽的日子,這是台灣橄欖球的起源。
牛津學堂(私立淡水中學、淡江中學前身)由馬偕博士於1882年(清光緒9年,民國前20年)創立,1923年,淡水中學的英文老師陳清忠在該校成立台灣的第1支橄欖球隊。翌年,這支橄欖球隊在台北市擊敗日本人的台北聯合隊。
建中、淡江這兩個百年橄欖球名校,到2000年「義結金蘭」成兄弟校。
淡江中學橄欖球隊教練黃幹東回憶,2000年夏末,他經營的餐廳裡來了兩位貴賓。一位是當時建國中學橄欖球校友會會長藍信忠,那時他剛接任淡江的總幹事不久,和當時的會長陳松太在店內討論細節,兩所百年名校的會長竟同時出現在他店裡。
「兩位雖然貴為兩所百年名校的會長,卻互不熟識,」黃幹東指出,在他介紹後,藍信忠與陳松太相談甚歡。
黃幹東轉述,藍信忠說起他個人最敬佩的兩場比賽,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對抗慶應大學,與南韓的延世大學對抗高麗大學,都是精彩又有傳統的比賽,每年的賽事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因此藍信忠、陳松太達成共識,「我們兩校都是百年名校,又同樣是國內最有傳統的橄欖球隊,要培養這些年輕選手較正面的觀念,何不從我們開始著手。」雙方約定,各自回去和母校溝通,在歲末打場世紀大賽。
兩校校長也都樂見其成的表示,每年打1場這麼有意義的比賽,又要不傷和氣,最好就是結盟為兄弟隊,比賽日期就定在每年的最後1個周末,也就是當年的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