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山單車練習曲

周俊雄/文‧攝影 |2008.11.16
884觀看次
字級


隨著單車運動日漸風行,宜蘭地區的民眾,就近找到高唱「練習曲」的好山頭。尤其當奮力登上林美山佛光大學,在寧靜而充滿禪意的校園中,遠眺山下的蘭陽平原風光,人人都忍不住讚嘆:好一幅人間美景!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指出,慢遊(Slow Travel)是一種新的旅行方式,慢遊是一種更具思考的旅行,它不只是以休閒及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行進,也強調旅行的本質,可遠離熱門景點,跋涉在默默無聞的鄉間,而不是去景點湊熱鬧。

高油價時代來臨,促進屬於慢遊的單車運動更加活絡,每逢周末假日,許多人騎著單車接近大自然。

德佑大道 挑戰體能極限

最近在礁溪的林美山德佑大道,更可以看到許多青年男女單車騎士,騎著單車挑戰自己的體能和上坡路段,經過一段「天人交戰」體能的考驗,來到山上的佛光大學,才發現這裡別有洞天,因為騎到美麗的佛大校園可居高臨下,俯瞰蘭陽平原和海上龜山島的風光,在徐徐微風吹拂下,幾乎忘記一身的汗水和疲憊。

在宜蘭縣利澤工業區崇仁科技公司服務的黃志強和妻子朱淑鈴,單車運動車齡只有三個多月,他們第一次騎上佛光大學,就覺得這一段山路,對單車女騎士確實是體力和耐力的一大考驗和挑戰,不過,上山後發現佛光大學的風景實在非常棒,所有的辛苦就有代價了。

騎單車出遊 懷古又樸實

單車又叫做自行車或是自由車,它是在十八世紀末年發明,至今超過兩百年,以往主要是通勤和交通工具。美國人湯瑪士.史蒂芬斯,是世界上第一個騎單車環遊世界的人,1884年他騎著高輪單車,從舊金山出發,直到1887年才完成,並寫了一本《單車環遊世界》的書。

1900年,為近代自行車運動制定規則的「國際自由車聯盟」成立,使單車運動逐漸成為一種正式競賽。每年造成轟動的環法自由車賽,早在1903年就創辦。

從1984年起,台灣第一個騎「藍駝」單車環遊世界50幾國的胡榮華《單騎走天涯》;到2007年導演陳懷恩拍攝的電影「練習曲」,其中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都不會做了珥珥」。加上高油價時代的環保經濟風潮,國人騎單車旅行的風氣與日俱增。

車友愛挑戰 路線各所好

這幾年很流行的休閒單車主要有兩種,包括細胎的公路型單車,和寬胎、堅固以及多變速的登山越野車,這些單車的造價從兩、三千元到十幾、二十萬元都有,至於如何選購依個人的需求和預算而定,但是目前一般車友騎著兩、三萬元的單車並不足為奇。

每年的暑假期間,在宜蘭台九線公路,台二線濱海公路,經常有單車長途旅行車隊通過;在蘭陽平原西端,從南到北許多登山步道和產業道路,像雙連埤和福山植物園的台九甲線,是宜蘭許多車友經常挑戰的路線。

林美山之遊 勇者奮力踩

其中礁溪林美石磐步道,以及鄰近的淡江蘭陽校區和佛光大學,這條林美山德佑大道和佛大校區道路,沿途大約6.4公里,坡度從平地到海拔四百多公尺的全程上坡路段,也經常可以看見許多踏板上的勇者奮力往前踩。

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王祖龍,第一次和車友馬賽國小李宮鳴老師一同騎上佛光大學,王祖龍老師說,以前讀書教書卻缺乏運動,自從加入休閒騎單運動五個月以來,已經減肥五公斤。李宮鳴老師說,自己不僅減重五公斤,腰圍還瘦了兩吋。

居高臨下 佛大視野超讚

曾經騎單車環台旅行的車友林定宇說,以前常騎北宜公路來回宜蘭和台北,現在到宜蘭工作,發現佛光大學的視野和景觀非常良好,他會介紹更多的單車同好到礁溪佛光大學騎車。

佛光大學王祖龍老師說,騎單車不僅可以鍛鍊體能和控制體重,車友在上山下海之際,大家不談工作和雜事,也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更可以和大自然密切接觸,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這項健康的單車運動。(作者為佛光大學秘書室公關組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