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良成 圖 寶瓶文化提供
寫出國留學的書非常多,但是直言寫出留學生的辛酸以及挫折的,《淚光閃閃的巴黎》是其一,雖然是一本圖文小書,卻讓讀者看見了作者王孟婷面對生活的勇氣。
父母反對 神明也不支持
《淚光閃閃的巴黎》是王孟婷在19歲那年巴黎留學的紀錄,整本書採用拼貼的架構,真實的生活場景與王孟婷虛構的繪圖,創造了巴黎與台北之間似遠猶近的距離,也展現了王孟婷細膩的留學轉折心情。
整本書從她跟父母親溝通要出國開始,一直到勇闖巴黎,留學2年的經驗,整個過程充滿戲劇性;再加上書中插畫風格非常歐洲,色調並不如台灣慣常喜愛的甜美明亮的顏色,卻充滿了個人風格。
王孟婷只學了3個多月法文加上打工一年賺的15萬,就要出國,不但父母親反對,連神明也不支持,但是小女生面對自己的夢想,不是選擇妥協,也不是選擇耍賴,而是說服父母親。
終於王孟婷踏上巴黎,從念語言學校開始,到租屋跟申請學校,無一不是整個大挫折。翻看每一頁,彷彿慘到下一頁她就會搭飛機回到台灣。沒想到王孟婷以一種獨有的毅力及人生觀,走過那長長卻豐富的2年留學生涯,也繪出了屬於她人生的一本奮鬥之書。
簡單生活 完成夢想
王孟婷會拿筆以來,就到處塗鴉,在法國求學期間學會據理力爭,裝聾作啞。返台後因法國魂附身,到處與出版社爭辯,不少出版社都希望她畫一點台灣市場要的東西,但是王孟婷會努力說服對方,王孟婷獨立的翅膀,已經在巴黎被鍛鍊起來,繼續翱翔在自我之上。
王孟婷說,她是父母眼中「不機伶的小孩」,因為這樣,王孟婷提出要去法國念插畫,立刻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對淹沒,「阿嬤說,我頭尖尖不會好運,我媽媽說3個月,我會哭著回台灣,我父親更堅決,他說他不會幫我出留學費用,就連龍山寺神明我擲筊十次,十次都是不准。」
「我答應他們我念完書就回台灣,不會待在法國;我一定念國立的學校,不會讓父母親有額外的負擔,我也答應我父母,我會好好照顧自己。」王孟婷回憶,她其實在唸書時就很嚮往巴黎,因為自己喜歡的是繪本創作,「我可以不要社交,只要簡單的生活,我就是想要完成我的夢想。」
沒有朋友和家人的孤單
到了巴黎之後,首先面臨的就是住的問題。書中有一頁繪滿了蟑螂,因為房東跟前一個房客的問題,讓王孟婷住到一個到處都是蟑螂的公寓,「第一晚,我睡在樓梯間,因為我噴的蟑螂藥味,濃到無法入眠。」說也奇怪,蟑螂永遠消除不完,有一天她終於狠下心來,睡在房間裡面,從頭到腳用一條藍色毯子把自己包裹得緊緊的,「結果被單上面爬滿蟑螂。」隔天去跟房東理論,居然將押金、租金通通沒收,王孟婷含淚搬走。
沒有朋友,更沒有家人,王孟婷只有對面窗戶內的獨居老太太,每天都會在窗簾後面偷窺,這個獨居老太太幾乎變成她想像中唯一的親人,「那段時間,彷彿人是可以不必說話的,我每天看書,麵包跟水可以過一天,整個宿舍也非常安靜,就像不需要語言。」王孟婷的孤單,在書中一覽無遺。
圖文紀念留學生活
將近2年的法國留學,即使如此坎坷,幸好為她診療腳傷的醫師給她很多溫暖,甚至為她的遭遇落淚;還有一個偶遇的英國籍鼓手寄來的微笑賀卡,讓她在絕望當中找回力量,以及只會呼呼叫的黃色小水壺,送上厚厚的暖意。
在新書《淚光閃閃的巴黎》中,小水壺的身影有時候是真實的照片,有時候又是作者筆下的構圖,既虛幻又真實,王孟婷說因為要打包回台灣,很多東西帶不回來,最後她把小水壺送了人,然後用這本小書紀念。對於很多七年級的草莓族來說,這本書非常正向;對於有七年級小孩的父母親來說,也許放手才可以成就一個獨立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