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鳴治療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位患有嚴重耳鳴的病患,日夜為耳鳴所苦,找遍醫師服用各種藥物依然無效。有天他沮喪地坐在公園內的噴水池旁,一待就待好幾個小時,不料回家後耳鳴竟然奇蹟似減輕。
據說耳鳴的「遮蔽治療」就是根據此發現而來。「遮蔽治療」在二十世紀七○年代出現後,曾風行很長一段時間,即使到八○年代末期由外國學者所提出的「耳鳴減敏治療」(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其中有極大比重也是以音樂來達成「遮蔽治療」的效果。
耳鳴的遮蔽效應是指,利用外加的聲音,以達到壓抑或遮蓋耳鳴的效果。「傳統遮蔽噪音」、「錄製的自然界的聲音」與「睡眠機器所製造的自然界聲音」,在過去都曾被廣泛使用。但專為耳鳴所設計的耳鳴音樂CD,不同於傳統遮蔽效應,最大差別在於,耳鳴音樂CD所放出的聲音是隨時間慢慢改變,而非固定不變的。
經過多年研究發展,以音樂遮蔽效應治療耳鳴,在國外已有長足進步。雖截至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產品被認為可達到永遠使耳鳴消失的效果,但美國FDA仍然通過耳鳴音樂CD,做為短暫減輕病患耳鳴症狀之用。
別小看「短暫減輕」的效果,根據研究,只要能中斷困擾病患的耳鳴,哪怕只是短暫的時間,也可有效改善耳鳴病患的睡眠、提高工作效率或閱讀注意力。「短暫減輕耳鳴」甚至可以消除耳鳴病患長期的焦慮,因當病患知道其耳鳴再度出現時,他將有方法加以對付,此時他就不會再束手無策。
雖然耳鳴音樂CD是電子合成的聲音,但聽起來卻與自然界的聲音一模一樣。聲音的能量集中於高頻區,與大多數的耳鳴聲音最接近。例如瀑布聲,風吹聲,蟋蟀聲等,再用未經處理的自然界聲音加以混音,因此,效果較前述三種聲音更明顯。
耳鳴音樂CD除了可達到遮蔽耳鳴效果外,也可幫助病患將注意力從耳鳴轉移開。另外,有一種耳鳴音樂CD,除了努力達成上述二項目標之外,更嘗試加入舒緩的背景音樂,此即為有名的DTM「動態耳鳴舒緩音樂」。
一般而言,單純的遮蔽音適合在看電視或與人交談使用,「動態耳鳴舒緩音樂」則適合休息或睡眠時使用。每個人的耳鳴都不相同,故耳鳴CD的使用,就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使用者須親自嘗試以決定何者最適合。
遮蔽耳鳴的聲音並不難,較難的是轉移耳鳴注意力,這需要許多練習。許多病患在耳鳴問卷上經常回答「專心做事情的時候」或「聽音樂或看電視的時候」可使耳鳴減輕。因此,我們經常要求病患試著轉移對耳鳴的注意力,在聽耳鳴音樂CD時,要想像耳鳴是從CD中傳出,同時勿靜靜坐在原地,須找點事情做,如此就可幫助減輕甚至中斷耳鳴。
不要在聽耳鳴CD時候故意去「聽」自己的耳鳴,有些人在CD播放時,會故意聽聽看自己的耳鳴是否還在?其實,若故意聽自己的耳鳴聲,任何人都可聽到某些耳內的聲音,因只要環境夠安靜,每人皆會耳鳴。
另外要注意的是,若環境中有外來噪音,例如在飛機內或吵雜的路上,建議還是戴起耳塞保護耳朵,暫時不要聽。因噪音加上耳鳴音樂CD的聲音,對病情並無幫助。
無論如何,保護聽力避免受到噪音傷害,是治療耳鳴也是防止耳鳴惡化的最高指導原則。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