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任職何處,每周風塵僕僕地趕回家,是永遠不變的行程。
某次在課堂上,一位老師要求學生說出和父親之間的互動,其中一名學生說:「我和爸爸沒有代溝。」他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因為他很少在家。」全班哄堂大笑。
這是我兒子國中時發生的真實事件,即使他已長大習醫,我仍牢牢記得這段往事。
我曾先後在台中、金門、台東、雲林、台北、桃園、高雄等地擔任公職,繞了台灣不只一圈,但每周風塵塵僕僕地趕回家,是永遠不變的行程。遠距離親情的維繫,用心再用心;得來不易的相聚時刻,珍惜再珍惜,就是我經營親子幸福圈的不二法門。
我生在嘉義大林,耕讀傳家的家風,讓我自幼練就一身採收番薯花生、除草割稻、犁田耕種等農事的本領,深刻體會「耕耘才有收穫」的道理。
先父母重視教育,常以生活經驗啟發子女,勉勵我們腳踏實地,這些潛移默化、深植內心的人生觀,成為我生命活力的源頭,使我樂觀進取,勇敢而有自信地向前走。
溝通是教育的基礎,了解則是親子溝通的基礎,明白孩子各階段的特徵,自然會較寬容他們的行為。但寬容不等於縱容,自由不等於放任,我的原則是給子女空間,讓他們隨性向發展,不做限制,但在大方向上做適當的提醒。
我的育兒經首重培養責任感。例如我要兒子自己繳納交通違規罰單,我認為紅綠燈、車速限制就代表法律,法律之前人人都必須遵守,犯錯就得自己負責。
此外,適當的讚美比嘮叨說教更管用,應以建設性的討論取代冷嘲熱諷、嚴厲責罵、藉口搪塞、細故遷怒。愛和關懷是最能激勵孩子的,盡量鼓勵、稱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缺點;即使做得不夠好,但只要有一點進步,就值得予以肯定。
子女的學習亦是父母最該注重的一部分,我在這方面則秉持隨性發展的大原則,深刻體察到幾個心得:
第一是廣度:廣泛多面向的吸收是必要的,看書無界限,不論武俠、推理、文化、通俗等不同範疇、題材,都是學習的來源,能豐富人生。舉例而言,我曾購買歷史通俗小說,讓孩子從生動的故事中,了解古人的思維與行止,也要孩子閱讀武俠小說,藉豐富多變的情節,增強思路的廣闊。
第二是互動:學習遇有疑惑不通,一定要多問師長,或隨時和同學討論交流,有了互動才會撞擊出火花。
第三是深度:學習而來的知識,不論多麼淵博廣聞,最後必須經過思考和內化,才能成為自己的概念和價值觀,也就是深化學習的厚度,因之,我再三要求子女必須體會「學」、「思」、「問」之精義。
身為法務工作者,我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面對殘酷不完美的現象。由統計可發現,少年犯罪者來自健全、經濟小康以上家庭背景者的比例逐漸上升為多數,徹底破除過去少年犯罪者來自破碎、貧窮家庭的魔咒,主要因素是父母不能善盡天職、管教不當,包括態度不一、過分嚴厲或溺愛等。可見在子女教養上,家庭互動的品質遠較形式的完整或財富的多寡重要。
我曾「在法言法」,寫過一本《父母法律手冊》,內容包括保護教養義務及疏忽管教責任的所有法律相關規定,除了法務部推廣應用外,更無酬提供各界翻印無數,笑稱為司法善書。
願眾人勤耕親子幸福圈,增進自己與社會的幸福。(本文將刊登於三月號《講義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