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忘愛地球

林家羽 |2008.10.26
826觀看次
字級

全球暖化帶動環保意識覺醒,就連旅遊方式也興起環保風。強調親近自然、無毒有機的生態旅遊,成為既健康又道德的選擇,更形成一股全球性的旅遊風潮.....



阿拉斯加極光乍現之時,有人形容像「盤古開天闢地」之時。(圖/阿拉斯加旅遊局提供)






全球氣候變遷,環保意識抬頭,使得生態之旅成為一種潮流。根據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統計,從2002年到2007年,全球生態旅遊人數成長23%,預計到2020年會再成長一倍,可見這股潮流還會繼續熱下去。

英國知名的旅遊雜誌《Sherman's Travel》,去年曾選出世界10大生態旅遊夢幻之旅,鼓勵喜愛旅遊者不妨將這些行程列入考量,一方面享受尚未受到破壞的秘林境地,一方面也省思如何節能減碳,以行動表達「愛地球」的決心。

原始境地 地球最後美地

入選的十大生態旅遊景點包括:可體驗極地氣候的阿拉斯加、南極洲,高山生態的極致代表喜瑪拉雅山區,充滿生物多樣性的婆羅洲、澳洲的藍山、非洲的波札那、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啟發達爾文物種起源論的加拉巴哥群島,以及人類最後的基因寶庫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

其實,這些世界級的生態旅遊景點,之所以能夠保留原始面貌,原因就是這些地區都是一般人不易到達之地,也因此,真要策畫一趟生態之旅,通常所費不貲、耗時費力,所以旅遊玩家建議有意進行生態遊者,不妨先從一些較易親近的地方開始。

相關遊程 國內頗多同好

例如阿拉斯加、婆羅洲的沙巴、喜馬拉雅山區的尼泊爾,國內都有旅行社推出相關遊程,讓世界級的生態旅遊,變得並非遙不可及。此外,以各國國家公園、沙漠、天然純淨島嶼或沙灘為號召的行程,也經常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圖/邱勤庭)

例如,北海道的冬天,除了丹頂鶴,還可看到大批的天鵝、雁鴨和野生動物,一趟7天的純生態旅行,花費約4萬多元;斯里蘭卡則是連旅館都講究環保,整個島嶼的環境保持得相當原始,除了賞鳥,還能看到象、豹等野生動物,一趟12~15天的生態之旅,花費約6萬多元,非常划算。

除了上述地點,國內生態旅遊愛好者也有自己的偏好,像是到北海道看丹頂鶴、到斯里蘭卡賞鳥、到肯亞看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或鳥友組團前往各國賞海外賞鳥,旁及野生動物觀察,都已經固定成團,每年總會出好幾團,而且有愈來愈受歡迎的趨勢。

候鳥過境 台灣鳥況豐富

甚至不必出國,光在台灣及離島,一年四季就有不少候鳥南來北往,如國慶前後的屏東灰面鷲及伯勞鳥、七股的黑面琵鷺;來台過冬的北部關渡地區水鳥及紅隼;冬盡春來之際華江雁鴨公園的各種小水鴨;春夏交際的家燕、環頸←,中南部嘉義布袋的燕鷗;夏候鳥如埔里地區的黃鶺鴒珥珥,都能號召一批批鳥友,於假日靜靜守候觀賞。

台灣的離島中,金門地區鳥況最佳,小小的150平方公里,紀錄鳥種卻高達305種,出門隨便一瞧,想不看到鳥都很難(台灣本島紀錄鳥種也才將近500種)。冬天至少有30種候鳥,諸如:鸕←、裏海燕鷗、杓鷸、蠣鷸、青足鷸,常會落腳於此過冬。

特別是在冬春之際,金門冬候鳥未走,過境鳥壓境,加上本來就和台灣本島迥異的各種留鳥,鳥況之精彩,往往讓喜愛賞鳥的朋友,趕在每年三月底前跑一趟金門,觀賞各種雁鴨科、鷸←科候鳥的身影。

減低破壞 尊重當地文化

蘭嶼的過境候鳥,數量雖然不如台灣本島各河口、沼澤區壯觀,但過境種類卻教人嘆為觀止,其中更有不少種類,是台灣地區難得一見的稀有候鳥,例如:翻石鷸、黃足鷸、岩鷺、紅隼、澤鵟等。

至於馬祖列島,因位居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繼站,有多種稀有或保育類鳥類在此過境,每年7、8月是賞鷗最佳時節,農委會也在2000年元月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以保護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叉尾雨燕等7種鳥類。

總之,不論是賞鯨、賞鳥、賞樹,或前往溼地、原住民進行生態遊,心態上應多加調整,不以吃喝玩樂為追求目標,盡量減低對環境及當地文化的破壞,同時尊重當地文化,甚至捐錢贊助當地保育工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