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四百年前的西方人,是怎麼看台灣的?翻開「經緯福爾摩沙」地圖集可發現,早期繪製地圖,缺乏精準的測量儀器,有不少地圖是靠想像繪製的。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與南天書局共同策畫出版的「經緯福爾摩沙」,收錄二百多幅十六至十九世紀西方繪製的台灣相關地圖,讓民眾一次覽盡台灣古地圖風貌。
例如一幅一五二二年Fries的東印度與大韃靼地圖,是依照當時流行的馬可波羅遊記修訂,從地圖中可看出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的地理認知與想像,而在這幅地圖的紅色北回歸線下,有一個小島,但無法確定這個小島是否為台灣。
教育部長杜正勝曾經主張,從多角度看台灣,並蒐集明清時代包括英國東印度公司繪畫的許多橫躺的台灣地圖,輯印成月曆贈送各界,此舉還引發社會廣泛議論;「經緯福爾摩沙」地圖集中,也不乏橫躺的台灣地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七二四年的福爾摩沙島與漁翁島圖。
其他像是一七二七年荷蘭出版的福爾摩沙島海圖,在橫躺的台灣下面清楚繪出澎湖群島,也記錄了碼頭標示,一七二六年的福爾摩沙與澎湖群島圖,以及一九三五年日本人繪製的台灣鳥瞰圖,都是橫躺的台灣地圖。
「經緯福爾摩沙」主編台灣史博館籌備處主任呂理政指出,博物館的資源是典藏品,「經緯福爾摩沙」一書,匯集二百多幅一般民眾難得一見的古地圖,除了可供學者做深入研究,民眾也能透過地圖,認識台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