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故事 白先勇第一本書不是《台北人》 文與圖/應鳳凰 |2014.09.15 語音朗讀 443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文星版《謫仙記》 圖/應鳳凰 大林版《謫仙記》 圖/應鳳凰 《寂寞的十七歲》 圖/應鳳凰 玫瑰封面的 《謫仙記》 圖/應鳳凰 文與圖/應鳳凰 《謫仙記》/文星書店/一九六七年 很多人以為白先勇的第一本書是《台北人》,錯了。雖然一樣是短篇小說集,他生平第一本書,卻是交由李敖主編時的「文星書店」出版。可惜「文星」被政府停業、關門之後,版權也像飄零美國的作者一樣,「謫貶」飄零了一陣,小說集最終消失絕版。《謫仙記》一書,從版本到書名因而漸漸地被讀者遺忘。 白先勇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發表的一九五八年,他還是台大外文系學生。「文星書店」出《謫仙記》的一九六七年他人在美國,所以由「歐陽子」寫序,「王文興」寫後記──兩位作家皆同班同學,在學校一塊辦雜誌。也難怪看不見作者半句前言後語。但仔細一算,從起步寫作到首次出書,中間歷時十年,年輕小說家出書態度多麼嚴謹。 比較不幸的是出書時間遭逢一九六○年代,剛好碰上一個亂糟糟的台灣出版生態與社會。那是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壓迫「文星」關門,旗下版權因此四散,好銷的文學書未經作者同意,全流落「大林」、「水牛」等書店手裡。《謫仙記》於是如書名所喻,謫貶到商販之家,同時受難的還有張曉風、梁實秋、黃春明等人作品。於是版本氾濫,封面參差不齊,有些設計簡直粗俗到令人不忍近看。 白先勇較幸運的是:當時人在美國。不管台灣書市如何烏煙瘴氣,他埋首書房攀爬文學高峰。四年後,一九七一年《台北人》由晨鐘出版,收入十四篇小說,文字精煉、結構謹嚴,在華文文壇叫好又叫座,名氣愈來愈響亮。也因《台北人》被評家譽為經典之作,難怪好些讀者不知《謫仙記》才是作者「第一本書」。有意思的是,白先勇第一本書後來出現「雙包案」,怎麼說呢?原來《謫》書出版後十年,白先勇一九七六年在遠景出版了《寂寞的十七歲》,副標題為:「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集」。此書收入〈金大奶奶〉等十七篇作品,不但內容比十年前文星版更加完整,編輯態度尤其嚴謹認真。每篇早期小說都註有發表日期,白先勇還親自撰寫長長一篇「後記」,詳述當年如何開始寫作,如何在海外興起家國之思與飄泊心境,包括各篇的寫作動機與背景。如此編輯結構,對讀者而言,比閱讀《謫仙記》獲益更多,對小說家如何起步發展,認識更加深入。 《謫仙記》並未收入〈金大奶奶〉,代表作家第一次出書的謹慎,愛惜羽毛。寫作生涯二十年的歷練,作家擁有聲譽以及足夠自信,來重新面對自己的少作。而把少作整理成更好的版本面世,除了負責,也是對自己版權的維護,不容出版商家亂來。而此處從一個研究的角度觀察,「白先勇第一本書」的案例,提供的訊息,一是「作家如何面對自己少作」的態度:有些作家任其消失,有些則細心呵護。其二是,所謂「作家第一本書」定義應該放寬──不見得最早出版的才叫「第一本書」,也不見得「只有一本」。 前一篇文章 倚著欄杆的船員 下一篇文章 我家門前9-10月主題徵文 不僅僅是風景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世界行旅】 紋別市的流冰紀行【十步芳草】茴香記 紅豔的故事【分享時刻】報頭下的幸福咒語【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詩】海天合抱的課題 作者其他文章書的故事 羅青的《吃西瓜的方法》書的故事 七等生的小說集《僵局》書的故事 詩集記錄逃亡的足跡書的故事 李昌憲的《加工區詩抄》書的故事 羅智成的《畫冊》書的故事 再談王鼎鈞《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