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藥問題多 藥師公會盼設藥事照護制 推動十多縣市試辦 協助老人「吃對藥」
【本報台北訊】昨天是重陽節,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醒,長者記性不好,又多慢性病,再加上喜歡到處找名醫看診,往往要服六、七種藥物,增加藥物交互作用風險,甚至可能因此致命,盼政府協助藥師逐步建立藥事照護制,協助整合、指導用藥、服藥,降低長者服藥風險。
據統計,老年人的健保藥品支出占國內醫療費的百分之三十八,臨床上,許多老人家有多種慢性病纏身時,要吃的藥種類很多,甚至多達十多種,但因為年老記性差,視力不好藥袋看不清處,吃了哪些藥,何時吃了藥,經常混淆在一起,因而產生藥物交互作用、過量副作用以及藥物失效等問題,嚴重甚至傷肝腎、致命;此外,許多家中老人是由外傭照護,外傭輕忽用藥提醒,也是一大問題。
社區藥師葉春嶽表示,長者可能因為糖尿病、關節退化、高血壓、高膽固醇、胃腸不適等問題須長期服藥,而且長者習慣到各醫院、各科別找名醫看診,在沒有人居間整合藥性作用下,就容易發生藥害事故。
他舉例,長者常用的保鉀利尿劑與部份降血壓藥交互作用,以致於血液中鉀離子濃度過高,輕則會手腳無力、跌倒,嚴重時甚至會心臟麻痺;利尿劑與帕金森氏症用藥作用會使腦中多巴胺分泌增加,產生神經毒性,致長者睡不著、暴怒、煩噪等,不可不慎。
忠孝院區藥劑科主任李佳利表示,老人家生理機能退化,自律神經功能變得遲鈍,一旦服用某些易引起血壓降低的藥物,腦部血流量不足,就可能當場倒下。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連瑞猛表示,台灣已進入老年社會,家中子女要特別小心照顧,藥師公會也在國內十多縣市推動試辦機構式老人及居家老人「藥事照護」,協助老人「吃對藥」。希望未來主管機關能提供健保高就診名單,由全聯會主動聯絡、洽談,建立長者藥事照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