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東西總予人艱深難懂的印象,讓人望而卻步。
於是有心之人,認為必須儘量以非學業術語,或者以非專業人士也看得懂的文字說明,解釋科學,使科學能普及。
不少高中推行科普,科普也的確發揮了它的影響力。
有民間人士推動讀經運動。這裡的經,大都局限於四書五經。個人認為可擴及到宗教方面的經典。
例如聖經、佛經。聖經的文字並不艱深,只是時空變遷,有些地方或許不易了解真正的意涵,需要有專人以非教徒也看得懂的文字說明。
佛教大都出自個人之手,富含哲理,相比之下,文字比較艱深。其中原因之一,有的是因當初音譯關係,從「漢字」無法望文生義。
要讓佛經普及化,我想只有現代語譯是不夠的,因為看現代文之前,就先碰到一連串艱深文字,有的人可能因此就打退堂鼓。即使耐著性子,對照閱讀,也總是不安,三不五時偷瞧一下原經文,「艱深」的影子,始終出現腦海。
能否辦到了或者說不定已經朝這方向在做?如果已經在做,只能怪我個人孤陋寡聞,當思過進修。
我的出發點絕對是善意的。
文學名著常見為小學生或兒童改寫的版本,就外形而言,不那麼厚厚一本,文字也較淺顯易懂。或者將古典名著改以現代文書寫。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
甚至如日本把諸多古典用漫畫呈現,讓幼童、小孩從小就接觸「古典」,儘管是改造過的。
當然,「有識之士」會批評:「改寫」就不是原著,漫畫也無法充分表現原著的精神等等負面批評。
可是,因為改寫古典文學名著,而推廣、擴大原著的影響力,這點絕對不能輕忽。
談到這裡,讓我想起遠藤周作《沈默》中,洛特里哥和已棄教的他的老師費雷拉之間展開的「精神與形式」孰重孰輕之辯。費雷拉認為,融入日本在地文化的天主教,已不是原來的天主教;但洛特里哥堅持儘管形式上有些不同,可是它還是「天主教」,名稱一樣,精神未變,曾經有那麼多的日本信徒為天主教殉教不就是鐵證嗎?
科普可以推動,我想,經普也應該可以的。
(作者為興國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