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閱讀及其愉悅(下)

陳芳明 |2008.10.03
696觀看次
字級

曾經是不能解讀的詩集或知識,耗去的時光已經不是以季節的寬度就可計算。面對這些困難的書籍,如今竟能自由進出,那不是喜悅一詞可以輕易概括。其中經歷過精神探險與信心危機的折磨,毫不稍讓於肉體上曾經抵禦過的凌遲痛苦。

再閱讀的喜悅,當然不是源於自私情感的沉湎,也不是源於異域記憶的憐惜。喜悅的降臨,是因為已不再滿足於一行詩、一本書、一位作者的解讀,那種孤立的、平面的探索,已是屬於年少的脾性。站在較高的位置,看到的風景是多重的,完全不同於從前的視野。一位作者不再是一位作者,他是許多作者其中的一位。終於到達再閱讀的高度時,已經蓄積了足夠的能力,可以伸手邀請不同的作者相互對話。審美的比較,技巧的差異,理論的聯繫,都在進行再閱讀的過程中發生。

如果說這是一種知識的會通或整合,亦不為過。古典詩人與現代作者,中國文學與西方理論,台灣社會與東亞歷史,這種雙軌對位的閱讀,在早年經驗裡從未存在過。長期的持續閱讀,無非是在建構知識長城。一本書疊著一本書,猶如堆砌磚塊。在漫無頭緒的早期知識追求,只能視為朝向思想系統建造的基礎建築。從雜亂無章到井然有序,需要冗長時間的經營。始於一行詩的揣摩,終於一冊詩集的反覆求索,正是美學建構的起點。

閱讀欲望大張之後,再也不是樂於個別專書的鑽研,而是進一步對作者全集的無饜饕餮。知識領域逐漸擴張,凡是讀過,都不曾浪費。一位歷史研究者突然轉換跑道,開始介入文學知識的營造,不免會痛惜過去在史料閱讀所投注的時光。然而,在構築知識系統之餘,才發現歷史訓練並未虛擲。如果沒有經過辛苦的史籍整理,日後可能無法開發文學史的透視能力。

訕笑的星光,譏刺的寒風,曾經奚落過一位青年的讀書志向,幾度想要從閱讀出走。在那茫昧的歲月,曾經信心動搖,最後卻放棄了放棄的念頭,只因為整頓了整頓的決心。尤其是進入研究所後,才漸漸咀嚼閱讀的樂趣。真正從讀書中獲得喜悅,幾乎已經過了半生。遠在海外,飢渴而焦慮地閱讀台灣,每一冊伴隨旅行的書,都同樣迎接時代的起伏與生命的升降。當漂泊的不再漂泊,而回歸的已然回歸,餐風飲露的書籍也回到原來散發光與熱的位置。

久別重逢的書再度置於掌上時,才覺悟曾經有過的傷害,飄流,凌遲,延宕,都成為構築知識、思維、想像的一部分。有些記憶已經退潮,有些熱情也漸冷卻。如今到達再閱讀的階段,凡是接觸過的知識都匯聚起來,化為祝福的頌讚。合唱的聲音升起,喜悅的心情降臨。

本文轉載自《文訊》第275期(2008年9月)。

鵱(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