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介紹通教四門教義,再說明別教四門:
別教是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是從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法上來修,有別於藏、通二教;在修持方法上,是次第修、次第證,又不同於圓教,所以叫做別教。別教所攝受的,是具有大乘根性的眾生,聽到大乘微妙法門,既能生起清淨的信心而受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大涅槃經》說:聽聞大涅槃義,具足無上道,是眾生之正行,發心出家,持戒修定,觀四諦慧,獲得二十五種三昧。在事相上的修持內容,如修戒、定、慧等,則與三藏教相同;但以大涅槃的心境,引導諸法行持,這是不同於藏通二教的。在漸修菩薩的五行上(見註),又不同於圓教,故稱為「別教」。別教的四門,分:
*有門
菩薩觀幻化的見思惑中,於外在虛妄色斷盡時,另存殊妙之色,名為「佛性」。《大品般若經》說:不管內外一切皆是空者,即是外道。而能於中解脫者,即是不空,也就是真善妙色;此真善妙色即是如來藏。又,稱「我」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佛性。《如來藏經》云:幣帛中,裹著真金,土模裡含有內像;如經中所言的十種譬喻(見註),即是「有門」。
《如來藏經》中:佛為金剛藏菩薩解說「如來藏」的意義,用十種譬喻來說明。如經上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諸煩惱中有佛智眼;有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譬如天眼,觀尚未敷(開)華中有如來;除卻華已,便得顯現。佛見眾生,亦復如是!又,如岩樹的蜜,有無量的蜜蜂圍繞;要以方便取得蜂蜜,就必須先除蜜蜂群。其它譬喻,也是如此。(待續)
註:
1.五行:指菩薩所修之五種行法。即:
(1)聖行: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
(2)梵行,菩以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而拔其苦,故稱梵行。
(3)天行: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稱天行。
(4)嬰兒行: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之小善之行,故稱嬰兒行。
(5)病行: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之大悲,示現出同於眾生之煩惱、病苦等之行,故稱病行。
2.十喻: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