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指引科學家 針對這種基因突變造成的嗜睡神經化學反應 設計出「新式療法」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罹患嗜睡症的患者,可能在說話或開車時陷入睡眠狀態。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與嗜睡症有關的基因突變,有助指引科學家,針對這種基因突變造成的嗜睡神經化學反應,設計出「新式療法」。
嗜睡症患者多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初期發病。嗜睡症的其他症狀包括白天不斷產生睡意、入睡之際出現強烈幻覺,以及突發短暫地失去肌肉控制,這通常是由情感打擊引發。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主持人德永勝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將嗜睡症患者的基因與正常人的基因檔案對比。發現,四種不同的族裔中,嗜睡症患者體內兩種基因間出現某種特殊DNA突變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許多。兩種基因分別與睡眠調節及睡醒周期有關。
統計顯示,編號rs57770917這種疑與嗜睡症有關的基因突變,出現在日本的人數最多,然而歐洲人與非洲後裔也十分顯著,在韓國人身上也極為普遍。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二十八日的「自然遺傳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