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歲乳癌末期的阿布阿嬤,又被送來急診室了。」護士小萍說。
「怎麼了?」 我問。
「有尿道感染、噁心跟嘔吐,發燒還有癌症惡性體質…」
「情況很嚴重嗎?」
「並沒有,但聽說其實是因老阿嬤的大兒子過世,遺體要從醫院搬回家,家人不想讓老阿嬤知道這件事。」
「所以乾脆把老阿嬤弄來醫院,好繼續隱瞞她,不讓她知道病危的兒子,已死亡的消息?」
「家人怕老阿嬤會悲傷而失去求生意志。」
隔天阿布阿嬤發燒已經退了,但因為仍有持續嘔吐的情形,被家人「堅持」一定要繼續住院。
「今天請大家來開家庭會議,想跟大家談一談阿布阿嬤的病情跟出院問題。」我在家庭會議一開始就說明重點。
「我們希望阿嬤能一直住院。」
「病情相對穩定之後,我建議出院接受居家安寧療護。」
「這個…」全部的家人,以阿布阿嬤的二兒子為首,臉上全部現出為難的臉色。
「有困難嗎?」我故意問他們。
「沒有啦…,可是我媽媽的情況適合出院嗎?她真的可以回家嗎?」幾個阿嬤家人臉上,更明顯的露出不安的臉色。
「我大哥剛剛過世,我們不想讓老媽媽知道。」
「先前老阿嬤知道她的大兒子生病嗎?」我問。
「知道是知道,但不曉已經病危了。」
「所以你們打算乾脆一直隱瞞,直到阿嬤過世都不讓她知道?」
「總比讓我媽媽知道了難過來得好,因為我媽媽都九十五歲了,恐怕不能承受失去大兒子的打擊吧?」
「…」整個會議室陷入一片沉默不語。
「我認為,阿布阿嬤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吵著要回家,尤其是她的身體狀況日趨好轉、體力也變得更好時,應該讓她回家。」
「我媽媽回家,看到大哥的靈堂時,一定會悲痛不已。」
「我知道大家怕老媽媽悲傷,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老媽媽除了正常的悲傷反應外,說不定老阿嬤知道還可以為她的兒子祈禱、或念經時,反而心裡頭更加的幸福與平安呢?」
「這…。」
「老阿嬤雖然已經九十五歲了,但在她的心中,再老的大兒子也是她心愛的兒子,能夠為心愛的人悲傷與祈福,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呢?」
「可是我們怕她會因為失落、悲傷過度而想不開。」
「會因為失落感而想不開的人,大部分是因為在孤單的時候,沒有人關心、沒人陪伴才會鑽牛角尖。」
「還是不要讓我阿嬤悲傷比較好…。」阿布阿嬤的孫子小聲地說。
「我覺得讓一個失去所愛的人『悲傷』,是尊重她的人權,就像讓一個人,為她所愛的人祈福一樣。重點不在怕她悲傷,而是怕她悲傷的時候,沒有人陪伴、沒人給予關心與支持。」
兩天後,阿布阿嬤的家人決定帶她回家。
「老大,阿布阿嬤今天很平靜地跟我說:『我把大家罵了一頓,為什麼不讓我早點知道,這樣我才可以幫我兒子多念一些經。』」居家護理師回來後跟我說。
「家人呢?」
「看到阿嬤在痛哭一場以後,竟然還有力氣罵人,而且還交代該如何為逝去的大兒子誦經與供養,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可見老人家雖然年紀大,得重病,但是人生的智慧可不差呢。」
「她二兒子說阿布阿嬤知道事情真相後,反而活得更積極,每天都忙著念經,不像以前只會看著窗戶發呆。」
「末期病人跟我們一樣,擁有喜、怒、哀、樂以及愛、惡、慾的權力,直到生命走到盡頭為止,我們不但要尊重末期病人的這些情緒,不要隱瞞欺騙之外,更要提供持續的陪伴與支持,才不會遺憾。」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