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最害怕的事情不是自己的死亡,小孩子最怕父母的心拋棄自己。
父母離開我們,有些是大自然的更迭(此時要尊重自然界的韻律),有時是發生意外(此時要尊重命運和因果律),有些則來自父母自由意志的選擇,父母不要孩子,常常是因為夫妻關係已經瀕臨崩解,只好把小孩送人或交給孤兒院。
韓國電影「我的小小鋼琴家」裡面的小朋友男主角,面臨的就是被遺棄的課題。母親意外死亡的車燈,成為糾結他心的幽暗陰影,如果不解決,這個童年創傷就會成為他的絆腳石,無法順利演奏鋼琴。當鋼琴老師也因為男孩表現不如預期,因此狠心棄他而去時,更挑撥了小男孩內心裡的「被拋棄記憶檔案」,既然大人遲早都要遺棄我,那我為什麼要當乖小孩?
台灣電影「流浪神狗人」裡,有位男孩子自稱「我一生下來就死了」,他就像幽靈一樣飄飄蕩蕩,空虛且匱乏,因此,躲藏在客運行李廂裡搜捕旅客的包包和護身符,他必須透過不斷進食的行為來填補自己虛空的心,年紀輕輕的他卻是個大胃王,他的身體永遠都是飢餓的,怎麼吃都填不飽。
許多人透過搜捕美食來填補自己匱乏的心,有些人則透過其他消費行為來補足自己的空洞,例如大量購買書籍、CD、DVD、精油、絨毛布偶等,由於這些消費行為沒有真正從根源處去彌補自己的匱乏,因此東西買來了只是堆著,或是過一陣子就沒感覺了,只能暫時性地滿足自己。
除了消費行為,人類也會透過種種身心靈層次的活動來滿足自己,就像「流浪神狗人」裡蘇慧倫飾演的夫妻,各自虔誠地信仰上帝與宗教,或是參加各式各樣身心靈課程、靜坐、SPA芳療療程等等。
然而,所有的身心靈活動都必須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去驗證,並且一步一步逼近內心未曾被挖掘的記憶檔案或情緒資料庫,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如果不去心之密境溯源,只停留在形式層面活動,就會像「流浪神狗人」裡的原住民男子一樣,為了戒酒而信神,卻只得到暫時的安慰,一旦升起質疑心,反而被牧師責怪不虔誠、不誠實、缺乏毅力、你有罪。
這種類型的教會,既像老師,也像父母,總是希望控制孩子朝自己期望的正確道路走去,他們仔細地列出行程計畫,要求迷途的孩子如實進行,他們幫妳丟掉偶像(佛像),以信主為名。然而,在「我的小小鋼琴家」裡,觀眾會發現,鋼琴老師對小男孩的期待與行為控制,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上台演出的渴望,彌補自己不曾出國攻讀音樂學位的遺憾,這個階段的小男孩只是工具性的存在而已,如果男孩拿不到大獎,便失去了他在老師眼中的價值。
所以,不論富有或貧窮,這些大人或機構都是苦的,最不苦的角色,是那位穿戴義肢,經濟水平比較不高的「牛角」,為什麼他不苦?因為他接受宇宙所有一切安排,斷腿了,接受;錢被偷了,接受;因為遲到導致生意沒了,還要被罰款,接受;賴以維生的車子在荒郊野外沒油了,接受;加油站打烊了,接受。
「牛角」心中有願望,但是他並不控制願望應該怎麼來到,他只是放鬆心情去過每一天。放鬆就是接受生命中的陰與陽,下雨和陽光,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只想要陽光,卻厭惡黑暗的人,難免會被烈日灼傷。
在我們所處的宇宙裡,陰陽並存才構成一種圓滿,放鬆是一種最深摯的信賴與臣服,一個放鬆的人所自然散發的能量場,比禱告的力量更為強大,事件會在最適當的時機出現,只要您願意接受汽油桶以任何形式出現在您需要的時候,在最適當的時機出現的物件,便會帶給你最美妙的驚喜。
天下所有在親子關係裡受苦的父母們,以及汲汲營營想要改造這個世界,卻總是不如願的人們,都適合觀賞這兩部電影,電影為我們說出心聲,揭開表象行為背後所深埋的真相,這些電影本身就是一張張「吉籤」,信者未必能永生,但觀賞之後便能懷著信心與希望面對生命、面對身邊的人。
夢境庵 http://mypaper.pchome.com.tw/components/class_list.htmclass_no=4197&s_id=tjlin&kin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