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鑄印‧直紐‧長九分‧闊九分。

「永保安康」有祈福之意。源自臺灣鐵路管理局,因起迄站而知名,是臺南縣永康市永康車站至仁德鄉保安車站間的車票,車票的排列如下:
永康站至保安站
將「永康」、「保安」四字的判讀方式改造,由橫式改為直式,由上下變成左至右,以逆時針方向反讀,經更改後的讀取即成「永→保 安→康」,就是這張車票知名的特殊原因。
最初將「永保安康」站名做這樣的組合,起緣於臺灣短篇小說作家張曼娟,在其作品集《喜歡》一書中「天使的咒語」短篇小說,首先提及永康至保安這張車票中祝福的意義。
以「永保安康」為篆刻題材,也懷著祝福之意,這是作者生平第一方銀鑄印,因為是起首所以先討個吉利,祈望往後順遂。不過,主要的目的是印證漢印是鑄?還是鑿?
按古籍所載,兩漢時期印材是金屬所製,主要材料為銅質,文官一般用鑄印,所以工整。武官因軍中常遇緊急任命,時有用印孔急,為應急就在已鑄成的印坯上,立即鑿出任命官銜,稱之「鑿印」,或「急就章」。
經此印實作驗證,鑄印在製臘模時,確實可輕易刻出工穩字體,而且凹槽深,鑄成印後並不能立即使用,因為澆鑄後的印章雖已成形,但還是很粗糙,須要修整及拋光,即使印文也一樣要修飾,印文修飾是要用鑿的,印身修飾則是用磨的。所以得到的結論是:兩漢文官銅印,是先鑄後鑿,以鑄為主,用鑿來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