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初禪的現象,若於初禪定五功德支中,覺得有感受,名為「貪」;覺得自己有此能力獲得,而輕視別人,是為「慢」;不知執著禪定的功德,也是一種苦及煩惱,名為「癡」。此三種煩惱,都各有九品。已說明初禪的煩惱相,再繼續介紹「初禪三假相」:
*初禪三假相
在色界禪定中,引發八觸,而引起欲界的意根,即是「因成假」;分別的觀照念頭,念念相續不斷,即是「相續假」;此發的禪心,與不發的禪心相比較,即是「相待假」。
於禪定心產生念頭分別,也要用四句止觀(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善巧修習,方便勝進;若能斷除一品思惑,就名為「無礙道」;證入無煩惱處,即是「解脫道」。從因位到果位的一分惑斷,即是「無生」,是名為「從假入空」也。
*其他
在初禪的其它八品惑,也是如此斷。在色界的二禪、三禪、四禪,皆如初禪一般,從「發相」的功德支,生起貪瞋癡慢等煩惱相,各有九品思惑,而且,由於念頭的觀照分別,也易生起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的執取相,都須用止觀來破除之。無色界的四無色定,其思惑內容,也是如是斷之。既然已斷除八十一品思惑,接著闡明「破思假入空位」。說明階位,也以四項來論述:
*三藏破思位
三藏破思位:在《成實論》中說明十六心見道(2),即是初果位;在其他的阿毗曇論,都言十五心見道,第十六心是修道位。
註:
1.無礙道與解脫道:無礙道又稱無間道,「間」即是礙或隔之義,謂觀真智理,不為惑所間礙(隔)。煩惱尚存,於後念得擇滅之理,故煩惱與擇滅間更無間隔,稱無間;由此至涅槃,故稱道。三界分為九地,九地一一有修惑、見惑。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斷之,每斷一品惑,各有無間、解脫二道。即正斷煩惱之位為無間道;斷後相續所得之智為解脫道。修惑於各地立有九品,故能對治之道亦有九品,稱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2.十六心見道:小乘俱舍宗謂觀察思悟四諦十六行相之後,進入見道,以無漏智現觀四諦所得之十六種智慧,稱為十六心。十六行相,即在修習觀悟之過程中,對四諦各自產生四個方面之理解與觀念。見道,為佛教修行階位之一種,意謂「見照四諦真理之修行階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