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為「搶救」高等教育,要求高中確實執行重修、重讀制度,做好高中生「品管」。但高中校長普遍認為,藉此要提升學生素質「很難」,認為重修教學時間受壓縮;重讀生人數少得可憐。更有校長表示,學生根本不在乎畢業證書,因只要拿到同等學歷證明,照樣可以考大學。建議教育部仍應從大學品管著手。
明倫高中校長王登方表示,高中每學期排課時間緊湊,多半將重修課程安排在寒暑假,授課時間壓縮,平時十八小時一學分的安排,縮為六小時就有一學分。王登方說,學生寒暑假重修心無旁騖,重修成績多半能及格,但重讀生人數少,每學期僅一至二人。
南湖高中校長謝應裕表示,依目前規定,核心課程不及格,學生就無法畢業,必須待重修、重讀通過,才能拿到畢業證書。但謝應裕強調,其實部分學生根本不在乎高中有沒有畢業,因依現行制度,只要能得到同等學歷證明,就能考大學。他建議,教育部應該回歸大學端的品質篩選,才是治本之道。
有高中校長表示,教育部相關政策並未顧慮基層意見,以九十九課綱為例,強調「橫向聯繫」,若遇到數學、物理科有相同概念,就取消在其中一科的課程,假設學生能將數學科知識拿到物理科用,實在有欠思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