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汐止報導】高齡八十一歲的陳含笑,出生不久就賣給賣什細的當養女,公學校畢業後,在當時重男輕女的時代,無法繼續升學。為了照顧生病的養父,她吃盡許多苦頭,直到退休後,因懷舊與創作驅使她在閒暇之餘,利用雞蛋創作出討喜的作品,不僅找到人生的樂趣,也贏得「雞蛋婆婆」稱譽。
生於台北市南港大坑的陳含笑,四個月大時,就被父親賣到水返腳下街(汐止禮門街)賣什細的陳成做養女;在汐止公學校畢業後,正逢日據末期戰事吃緊、生活困苦,當時養父的病況不佳,又認為女孩子不用念太多書,諸多因素,使她毅然扛起養家的責任,一路做過株式會社廚工、南港輪胎做鞋子(踏米)、賣菸、學裁縫、家庭加工。
天未亮時,還到基隆委託行批購帆船貨(舶來品)做生意,這個因緣讓她認識委託行老闆的親戚陳其斌,兩人於一九五三年共組家庭,並生下四名子女及照顧養子一人。陳含笑五十幾歲時,應子女要求收下經營多年的家庭加工業。
由於退休無事,她拿出昔日做手藝的看家本領,開始以繪畫來回憶往事、造形手工創作等;一九八一年,陳含笑為了創作出與他人不同的作品,嘗試在雞蛋作畫。「蛋殼作畫手續較複雜,過程須先將蛋黃以針筒抽完後,再晾乾;一顆雞蛋要處理到能作畫,得花上好幾天的時間。」陳含笑的創舉,讓她博得「雞蛋婆婆」的美名。
回想昔日辛勤的歲月,子女各有家業,而自己也能安穩活到現在,陳含笑謙虛地說:這都是「天要飼人」的啦!
她還打趣說,人已經老了,囝囡攏離腳手,再下去就是要「等車班」了,遺憾的是,當年如果長輩有鼓勵,繼續讓她念高等科,相信成就應會更好,養父也可以過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