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台北報導】鄭企峰是台北市仁愛醫院血液腫瘤科的主治醫師,每天視察病房不忘叮嚀:「要把飯吃完哦!能做到這點病就好一半了。」他看過不少病人住進醫院之後,表面上接受醫院治療,私底下卻進行多種偏方實驗,不僅讓醫護人員頭疼,也讓病況難以掌握,更令人困擾的是這些偏方都是善心人士免費提供,鄭企峰遺憾的說:「助人絕對是好事,但有些事一定要相信專業,才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泥淖。」
「我相信每個人得知病不會好之後,還是想捉住最後一線希望,只要是沒有立即害處的,我們不會阻止。」鄭企峰常和病人約定:「你只要三餐飯菜都吃完,而且讓我知道還吃了那些補品,這樣就可以了。」他看過不少善心人士提供偏方給住院病人,後來發現沒有什麼好壞,但病患基於被關心的心理須要,會繼續要求服用,使得原來的善舉進退兩難,愛心變得很沉重,如果無法自解,豈不多一樁心病?
鄭企峰曾經被善心人士拉著去重症患家裡,了解病人家庭狀況,替他找社福體系的資源辦理住院,而後勸那位善心人士退出,把病人交由專業處理。因為,他看出病患十分依賴那些特定的個別善款,於是嚴肅的提醒他們:「發起愛心的個人通常是經不起太久的付出,善的種子最後成為焦芽,不如交由專業團隊善終,這也是行善的智慧;助人須要技巧,那是為了將資源合理分配,有效應用。」
民間流傳的偏方雖然沒有臨床實驗的支持,但至少有心理安慰的作用,鄭企峰不阻止,只是不斷提醒;平日就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最基本的負責就是調理規律的作息和均衡的營養,而人到了生病時,如果自己替自己調理藥方,那是不負責的行為。
鄭企峰的故事今晚七時十五分於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中播出。收聽網址www.cb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