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拋磚而出,引玉回來。磚、玉之價值,高下立判。其後多以此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見解,以便引出他人的佳作或高論。拋磚引玉早已成為生活上的普遍用語,因此人們大多渾然不覺,它其實也是佛典智慧呢。
在《景德傳燈錄.趙州東院從諗禪師》裡說道:「趙州觀院從諗禪師,……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得個墼子。』」即為拋磚引玉的出處。故事裡雖企圖拋磚以引來美玉,無意卻得個墼子,亦寄寓付出、期待與收穫之間不可期的關係。
其後,在《幼學瓊林‧珍寶類》裡頭也這麼引用:「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它指明的即是以小博大的智慧,是謂拋磚引玉。《鏡花緣》第十八回裡也應用此成語:「剛才婢子費了脣舌,說了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為借此長長見識……。」其用法與前同。
可見,拋磚引玉自《景德傳燈錄》之後即成為普遍應用的成語,它所指涉的人生智慧亦極為簡明易曉。特別在紛亂的世情裡,總有人願意拋磚引玉,以吸納社會的廣大力量,濟助弱勢。如數年前自願遠赴非洲服志願役的連醫生,不僅融入當地社會,以行動關懷貧弱的人群;更在當地發起以垃圾交換舊衣的活動,讓當地人學會撿拾垃圾以維護環境的潔淨。此一創舉,旋即引發國內的舊衣捐助風潮,一箱箱愛心衣物,源源不絕送進非洲大地上。連醫生拋磚引玉之舉,果然具有以小博大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