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在明清兩代,既是大眾文學的公共場域;又是讀書人一時技癢而動手加工潤飾,甚至大刀闊斧刪修與重編的文字表演舞台,金聖歎評點《水滸傳》正是其中最大規模的創舉。他摒除了後三十回,同時還更動了許多細節,使內容更為合理。
其中最具純文學效果的修飾,往往只是增減幾個字,便使讀者達到了更高的閱讀境界。例如金本第二十二回武松一連喝了十八碗酒,爬上景陽崗時,因渾身發熱而脫下氈笠,舊本寫道:「他便把氈笠兒背在脊梁上」,金聖歎於此改動了一個字,寫成:「他便把氈笠兒掀在脊梁上」,僅僅一字之改,主角的動作立刻閃現如在眼前,好像他正對著我們拋甩氈笠,讀者或因此而下意識地眨了一下眼也未可知。
此外,金本二十五回,武松殺了潘金蓮之後,前往生藥鋪逮住主管逼問西門慶下落,主管道:「卻才和一個相識去獅子橋下大酒樓上吃酒。」金聖歎只將直述句改為斷句:「卻才和……和……一個相識去……去……」,這主管的驚恐,不就完全顯露出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