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雄
觀光似乎是相當現代的名詞。在近一世紀,交通工具發達到讓人出遠門而不覺太辛苦的條件下,有相當人數的中產階級,他們行有餘力,願意利用便捷的交通到處旅行、度假,觀異國或異地之風景、文化、風俗,因而使觀光成為一種產業。
而很快地,各國政府看出觀光消費帶來的收益很大,可說是推銷文化、賣乖又賺錢的行業,何樂而不為。對於出外旅遊的人而言,觀光其實也是很健康的消費。至少比在夜店喝酒,或購買鑽石項鍊有意義多了。
在交通非常不便,「出門一時難」的時代裡,雖無「觀光」這名詞,但「旅行」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是頗有價值的活動。中國人以「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相提並論,其如此肯定旅行的價值,應是很高的見識。更因歷史上許多聖賢文彥印證了這個說法,而旅行的價值愈受重視。孔子周遊列國,是尋找政治理想之旅,是以子畏於匡,絕糧於陳、蔡之間而弦歌不絕。史馬遷曾「二十而南遊江淮,一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都彭城,過梁楚以歸珥珥。」還到處尋遺跡向當地父老探詢故事。多麼豐富濃密的旅行,而當時大部分行程都是以腳走路,足令今日搭飛機者汗顏。
號稱西方「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Herodotus,484~429B.C.),一生行遍希臘世界、地中海周圍、黑海及埃及,而寫出了《波斯戰爭》史。他在旅行中,不但採集了許多史料,也開啟了對各種民族,不論歐洲人、亞洲人、文明人、野蠻人,一律以理性的態度去瞭解的心智。可見旅行之為用,不只是增加見聞而己。
二十年前,台灣亦曾是東亞地區能吸引觀光客前來的地方。
當年日本上班族及農會成群結隊地來,歐美觀光客也有一定數量,吃美食的吃美食,看故宮的看故宮。曾幾何時,門前車馬稀,其中原因實也毋需再說。如今陸客成團地來,大家認為是提升經濟,改善兩岸關係的契機。
但台灣這地方,沒有金字塔,沒有羅馬遺跡,沒有雅典衛城,也沒有巴黎的香榭大道。觀光,不能靠客人只為好奇而來。須有讓人覺得值得來的魅力或文化而來。如今有人認為中國大陸十三億人口中,若有一億人願意來台觀光,這觀光人潮就可以維持十幾年。這真是關起門來算人頭的算法。
觀光是無煙囪的產業。正因無煙囪,就需要比煙囪更高明的因素。這因素牽涉到全面的文化、道德、社會效率及待客的倫理。以目前連省內同胞都不敢恭維的效率及倫理水準而言,只算人頭是不行的。願有智慧的業者、官員仔細思量,替台灣想出一點觀光魅力。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