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用天台四教來說明「不生不滅」的意義,今再以十個角度,論《中觀》師對「不生不滅」理解上的缺失。
1.邪見外道
有外道說:一切法是可破、可壞滅、一切語言可說明的。而真理是非有非無,遠離、絕了一切語言文句,心中不存一法,是一「不生」;「不生」本身就是不生,是名「不不生」。雖然於情理上說是「不生」,而實際上還是有「生」的意想存在。如:非想,說是無想,但卻成就微細的想,這是邪見外道的不不生。
2.犢子道人
於佛陀入滅後三百年的部派佛教中,從上座部分裂出的犢子部,主張「我」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無為及不可說法的五法之中。因為,犢子部的《阿毗曇》中說:「五眾不離人,人不離五眾;五眾不是人,人不是五眾;人在第五不可說藏中所含攝。」故說,一切有道人,皆說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如龜毛、兔角,其體常無。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無有自性,此是一不生。犢子部所主張的,還是小乘的觀念;所以,此不生,猶須要破除,故說「不生亦不生」。
3.三藏二乘
於藏教中的聲聞、緣覺,斷除三界的見惑、思惑,是一「不見」(沒有見惑)、是一「不思」(沒有思惑),故說是「不不生」;但是還有習氣在。
4.三藏果佛
假使三藏教的果佛,見思惑及習氣斷盡,名「不不生」;一不「不正」(沒有要斷的見思惑),一不「不習」(沒有習氣),故說「不不生」。這是從分析法義角度說「不不生」。
5.通教二乘
假使,通教行人,體悟見惑,本是無自性的不生;體悟思惑,也是無自性的不生;故言不不生。如《思益經》上所說:「我於無生(無自性故)、無作(因為無自性故無所作),而得作證。」二乘行人,雖體悟見思惑的無自性生,但猶有習氣在。
註:
犢子部:其部名與部主,三論玄義舉真諦三藏之說,謂有名為「可住」之古仙人,其後裔有可住子阿羅漢者,今此部為其弟子所倡,故稱可住子弟子部。異部宗輪論述記則別說,謂上古有一仙人,貪欲莫遏,染母牛而生子,自後仙種皆言犢子,為婆羅門之一姓。佛世時有犢子外道,歸佛出家,其後門徒相傳不絕,分部之後,即稱犢子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