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比觀眾多

林水福 |2008.08.09
707觀看次
字級



運動類的比賽,觀眾的多寡,儘管不是衡量該項比賽價值的唯一指標,但無疑的是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看看日本職棒比賽,或美國大聯盟比賽時的觀眾,球隊的實力如何,往往是影響觀眾人數的最大因素。

以網球而言,四大公開賽、溫布頓,中央球場及1號球場,與其他球場的觀眾人數,不可同日而語。

沒有(包括很少)觀眾的球賽,即意味著球賽本身是失敗的。瓊斯杯籃球,中華隊全盛時期也拿過好成績,但不管怎麼說,那已是過去式。

今年(2008)瓊斯杯籃賽男籃八隊中,中華敬陪末座,據報載是有史以來成績最差的。女籃則四隊中居冠,以一分險勝澳洲隊。表面上看來成績亮麗,值得讚許。

問題是中華隊以國家代表隊比賽,其他國家呢?如果不是代表隊,換句話說是二軍,那麼贏了又如何呢?

看到電視轉播時的畫面,觀眾寥寥無幾,似乎選手比觀眾多,沒有震耳欲聾的加油聲,也沒有拍手鼓掌聲,只有播報員的聲音,真讓人心酸。這樣的比賽,即使獲得冠軍,選手真的會有驕傲的感覺嗎?

國人喜歡籃球的人口相當多,也是青少年很好的運動項目之一,值得鼓勵、提倡,但以培養選手而言,是否值得?有重新審慎檢討的必要。

籃球比賽不分身高、年齡,東方人體型較歐美本身就差一截,偶有「奇葩」如姚明者,但畢竟少數,要組成一隊足以與歐美球隊抗衡,就目前及可見的未來,似乎不可能。

勉強組成職籃,對選手有何保障?否則投注了大好青春,最後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維持不下去,相關主事者於心何忍?再者,中華隊的比賽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先勝後衰,或者歸咎於體力不如人。但這是理由嗎?

運動類比賽體力是輸贏關鍵之一,這是常識。根本不是理由。拿體力作為藉口,就表示平常訓練不足,教練(媒體)也常抱怨年輕選手吃不了苦。既然這樣,為何不換掉呢?

繼續維持瓊斯杯籃賽,難道真的只因為「傳統」嗎?

(作者為興國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