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發明了,車輪以後,自行車可能是最輕便,最有巧思的,也最經濟的交通載體。雖然四輪及多輪者後來居上,成為載重的主流,但在黃河流域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兩輪戰車曾經多次擊敗四輪戰車的軍隊,證明了輕便省力之優越。
兩輪一前一後而行的自行車,是平衡力學的重要發明。它必須往前走才能平衡,停下就難站立。是天生的「行」的工具。青年男女在鄉間道路上騎車郊遊,是健康的理想圖。在號稱汽車王國的美、歐、日本城鄉道路上,迄今自行車不但未被淘汰,而且近年來數量持續增加,也證明了最簡單的工具最好用的道理。
當年周恩來先生,每每陪來訪的外賓觀賞北京鬧區道路上的自行車車流,得意地強調北京是無公害的都市。可惜好景不常,如今社會主義的首都也淹沒在塞車及二氧化碳之中,足見任何「主義」皆不敵人欲橫流。
近年來學者頻頻呼籲物質文明對地球之毒害。但言者諄諄,聞者藐藐「必定要等到汽油漲價了,大家才想到這件事的嚴重性。
據說近來自行車銷路大了。許多人改騎自行車,似乎是好事,但馬路上自行車與汽車、摩托車爭道,險象環生,已有許多評述。另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是自行車失竊率太高。而且與年俱增。騎車輕便,失車也輕便難道是不可抗力的「因果」嗎?
1948年二次大戰剛結束不久,義大利導演維多里奧狄西嘉,拍了一部黑白影片「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片中呈現一對父子買了一部新自行車,快樂地在道路上飛馳,但不久單車失竊,父親在戰後的廢墟般的街路上追蹤竊賊、揮汗、奔跑、淋雨、遭遇路人的白眼,最後眼看無望,看到一輛別人的單車,一時動念,但一出手就被人抓到珥珥。
父親的冤屈與憤怒,兒子的尖叫,曾使觀眾為之落淚。這電影以其逼真感人,成為義大利電影新寫實主義的名作。帶動了戰後義大利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
台灣莫非也有相似的故事?有中學生投書報紙,他一年丟了六部自行車。自行車之於中學生,其意義或超越賓士汽車之於富豪吧?讓中學生擁有心愛的自行車而不失竊,莫非也是教育的重要環節?竊以為很多人都騎自行車,是很好的風俗。
《資治通鑑‧漢紀》曰:「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後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願「食肉者」恤庶民之生計,嘉學子之勤勞,緝盜車之賊以安良,才是廉能政治。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