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慧青
不同的筆,勾勒出不同的線條。無數日子裡,我與線條對話、反思,也一步步成就了今日的我。
小時候的我,在純樸的鄉下長大,童年裡唯一學過的才藝就是書法。沒想到,長大後工作之餘,竟然在陪伴孩子上才藝課時,與書法再一次相遇,而這一回,便成為我至今不斷延續的生命旅程。
起初,我陪孩子學畫畫,沒想到孩子學到一半便失去興趣,勇敢告訴老師不想再學了,最後竟然是我接下了畫筆。老師告訴我:「想畫好畫,先從書法的線條開始。」於是,我與線條的緣分正式展開。
剛開始臨摹時,我練習王羲之的《蘭亭序》、于右任的草書、鄧石如的篆書……一筆一看,一看再寫。往往甚至連從哪裡下筆都困惑不已,只急著把字帖上的形體複製出來,結果卻一次次失敗,寫不出流暢之感。
線條讓我挫敗,逼得我退到牆角蜷縮。但在某一天,我忽然看清自己寫下的線條,猶如「組合肉」般虛假,看似牛肉卻缺乏自然的油花。我心裡響起一個聲音:創造屬於自己的線條吧!別人的線條是別人的領悟,那我的呢?
於是我改變方式。先閉上眼睛,感受每一個字的線條律動,想像它們自然的生成與作者書寫的氣韻。慢慢地,線條在我眼前跳舞:一會兒是華爾滋,一會兒是倫巴,一會兒又像芭蕾。於是我拿起筆,隨著心中的節奏,舞出自己的線條。不再追求評論,不分好壞,只有最真實的感受。
拋下字帖,放下執著,一筆一畫隨著心情流動。原來,線條的變化正是我心性的映照。自在的線條,讓我放下拘泥,開始享受繪畫,突破自己,嘗試更多可能。線條可以向上,可以圓潤,可以轉圈,每一筆每一畫,都是最真實的自己。
在與線條的對話中,我重新找回了創作的信心,也找回了自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