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年分發入學藝術學群缺額率18%,為所有學群中缺額率最高,藝術學群中又以音樂學類缺額占比最高達34%。教育部公告最新115學年大學招生核定名額,數間大學音樂系個別減招約10個名額。第一線教師觀察,小學至國、高中音樂班都已招不滿,大學只是最後一張骨牌。
根據教育部115學年日間學士班核定招生名額,中山大學音樂系較114年少10個名額,台南大學音樂系減8個名額、台中教育大學1個,東吳大學9個,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則是113學年由學校申請停招,改申設音樂跨域設計與藝術管理學士學程。
東吳大學指出,音樂系因要成立管弦樂團,需依不同樂器別招生,稀少樂器個別招生相對不易,較易產生缺額,考量每年參與音樂術科考試人數下降,因而調整115年音樂系招生人數。中山大學表示,名額基本上是依招生績效分配,由內部自行調移名額。
改招僑生或拆組 頂大未受影響
台師大音樂系教授楊瑞瑟指出,全台約20多個音樂系,少子化下每年考試的學生和實際招生名額已不相上下,師大音樂系是前端志願不受影響,但部分大學確實近年都出現缺額。很多大學都希望有一組交響樂團,近年常見的狀況是長笛等樂器可能特別多,但部分樂器過去學的人已經很少,少子化下更沒人。
北市3所小學音樂班近年無法招滿,其中一校更僅招到個位數。一名北市音樂教師表示,中小學端學音樂的人數少,大學只是最後一張骨牌。
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高中職委員廖耿志則談到,以中區為例,高中端音樂班名額比應考的學生多,還有不少藝才班掛羊頭賣狗肉,其實是將學科能力好的學生挑出集中成班,主力還是學科,不會去考音樂系。
廖耿志指出,大學近年也有因應方式。如將音樂系拆分AB組,A組考生仍需參與術科聯招,B組則改為面試與現場演奏,若學生術科考得不理想也還有選擇權。也有大學招僑生,或轉型做流行音樂、音樂治療等跨領域課程。
家長寧讓小孩 學程式、體育
北市一名音樂教師觀察,現在的家長更傾向讓才藝接軌未來市場趨勢,如學程式設計、AMC數學等,也有很多學生小學、國中雖參加音樂班,但國中階段學科表現不錯,就會進入一般高中普通班就學。
該名教師也談到,音樂的式微也體現如高中管樂社,部分學校面臨倒社危機,康樂型的社團人數也變少,學生轉而參加學科研究類型或辯論社等社團。
全中教理事長史美奐說,音樂系學生的出路是進入國內的樂團,或成為中小學教師。近年體育領域興起,家長不再對學生投入運動帶有偏見,更願意讓小孩參加民間的足球班、籃球班等。
若論及未來出路,國內現有職棒、職籃等賽事聯隊,都代表龐大的產業規模與商機;加上近年國內也有不少嶄露頭角的明星運動員,在家長眼中,也許都比學音樂來得有效益。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則認為,過去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子女補滿社會的各種需求,但90年代開始,國人生育率愈來愈低、小孩愈來愈少,過去中小學周邊多是音樂教室的盛況,近年已不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