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最新一期以「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 boom)」的封面報導指出,台灣央行持續抑制新台幣匯率,以免於貨幣升值衝擊經濟的「荷蘭病」,卻反而造成經濟嚴重失衡,形成所謂的「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或「福爾摩沙流感」(Formosan flu)。
報導指出,央行藉由抑制新台幣匯率,維持出口競爭力,卻也造成巨大的扭曲:經常帳順差膨脹、外匯存底增加,且房價飆漲,失衡程度都比其他相似經濟體都更嚴重。這種情況雖不一定致命,但若不治療,無疑不會改善。
《經濟學人》直指,台灣央行實際上是以犧牲一般民眾的生活水準,換取出口競爭力,且央行為維持匯率低迷印製的新台幣,導致現金充斥,推升房價,進一步削弱民眾的購買力。央行已透過定存單從金融體系抽出部分資金,卻只能局部產生影響。
報導指出,央行最近透過壽險業引導資產投資海外,保險業者將家庭儲蓄投入外國資產,而央行透過干預匯市,為保險業者降低風險。但保險業者仍面臨匯率變動的風險,新台幣大幅升值可能導致保險業者資不抵債,若放任倒閉,將摧毀台灣存戶。《經濟學人》指出,這些保險公司已經「大到不能倒」。
央行對於《經濟學人》報導感到遺憾。央行高層說,央行不能干預匯率,如果引導新台幣升值,又會被美國財政部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