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在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登場前夕,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語出驚人:全球升溫超過1.5℃「已不可避免」。從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至今不到10年,全球排放仍未見顯著下降,氣候災難卻日益逼近。然而,當西方在氣候政策上陷入民粹與成本焦慮的多重困境時,中國大陸正試圖用一場「再工業革命」式的綠能轉型,改寫全球能源版圖。
古特瑞斯在日內瓦強調,全球在未來幾年內將經歷一段超過1.5℃的時期,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句話並非放棄,而是一種重新設定目標的誠實。當他呼籲「典範轉移」,其實是在要求各國領袖從短期的政治算計,轉向長期的生存倫理,共同面對氣候變遷時代的挑戰。
然而,氣候變遷問題的困境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古特瑞斯所批評的「假消息、漂綠行為」與「科學家被恐嚇」現象,正是氣候行動受阻的深層結構:政治領袖以經濟民粹包裝退步政策,部分媒體被極化輿論綁架,科學成為意識形態戰場,特別是川普在聯合國演講中嘲諷綠能、宣揚化石燃料。因此,這場全球的「氣候真相之戰」早已不只是碳排放問題,而是攸關民主與理性的韌性。
在此同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故事以罕見語氣指出,大陸正在「以潔淨能源的規模與速度,重塑世界」。截至2024年底,大陸的太陽能裝置容量達887吉瓦,幾乎等於歐美總和的2倍;僅在1年間,用於風電與太陽能建設的鋼材高達2200萬噸──足以每天造一座舊金山的「金門大橋」。
這場能源革命的邏輯,不只是政策推動,而是市場自我強化的「正向循環」:大陸龐大內需帶動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有助於壓低成本,成本下降又創造更多需求。如今,大陸1年能生產近1太瓦(TW)的再生能源設備,相當於300座大型核電廠的發電量。這種「綠能規模經濟」已讓大陸從製造大國,轉型成為一個「能源再生型超級大國」。
但這股力量同時充滿矛盾。大陸仍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其電網結構與碳定價制度尚未徹底改革。換句話說,大陸的綠能革命仍帶著煤炭的陰影,既是減碳推手,也是汙染源頭。然而也正因為這樣,大陸的能源轉型更具結構性啟示:不只對世界是好事,而也出於現實主義的自我救贖。
對世界而言,大陸的能源轉型意味著「減碳」的新地緣政治格局。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印尼以及非洲多國,正以大陸的廉價太陽能板重塑能源基礎。如今,大陸出口綠色科技所獲的利潤,已超過美國出口化石燃料的收益。
這帶來兩個對比鮮明的現實。一方面,歐洲在高電價與工業外移中掙扎,美國的能源政策因選舉輸贏而搖擺不定;另一方面,大陸的再生能源在全球南方地區快速擴張,形成一種新的「綠色依附」(green dependency)。
在這場全球權力重構中,台灣雖非《巴黎氣候協定》締約國,卻早已置身於氣候變遷影響的前線。極端高溫、颱風水患的不確定性、電網負載壓力,都是1.5℃世界的現實投影。若台灣仍將能源轉型視為「補助政策」或「選舉口號」,將錯失能源轉型與綠色經濟的契機。
古特瑞斯說,「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在本世紀結束前仍可能達成」,這並非氣候樂觀主義,而是對行動倫理的召喚。大陸的例子提醒我們,真正的能源革命,並不只是科技革命,更是治理革命。它需要的不只是太陽能板與風機,而是一種能讓科學與減碳政策發揮作用的社會共識。
當COP30在亞馬遜河畔召開,世界或許已進入「後1.5℃」時代。但只要仍有人願意以誠實的語言面對現實,以理性的行動重建希望,那麼「不可避免的升溫」,也不必成為「不可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