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媳婦小任,任教於北市某國小,一日打電話來抱怨,說四歲的小鋇鎷,竟然耍叛逆頂嘴。原委是小鋇鎷沒把小鞋擺好,小任示警說:「沒排整齊,下次就不買卡哇伊的鞋鞋給他。」沒想到小鋇鎷竟嗆他老媽:「不買就不買嘛!」讓弟媳婦當場氣得頭昏眼花。
其實檢視一下咱們平日的應對、修為,也常會頂撞老人家、長官、同事同儕、另一半,既然大人的言行可以偶爾「任性一下」,小孩稍微傳送、發洩自己想法和情緒,大人為何立刻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呢?
其實,檢視弟媳和孩子的對話,明明是大人先「威脅」小孩:「若不好好做,就沒有好的獎賞」,大人的動機雖是善意,但啟發、開導的方式、層面、格調卻不俱足。
小孩沒把家務整理好,大人可說:「可愛的孩子,都會弄得整齊漂亮哦。」或者可以說:「我們一起把鞋子擦一擦再擺好,好不好?」不一定非得用物欲來利誘威嚇,驅使孩子做他本分應做的家務、學務。
也就是說,採取獎賞法或扣除法,雖然表面上的結果相同,但孩子在心理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可見父母不宜隨口發出情緒之詞,讓孩真心服膺父母的教導,親子教育才會得心應手。
於是我跟小任說,深入了解孩童的內心世界,便是一種將心比心。觀機逗教,順應童意,隨喜功德,不一定要用戒條、教條,反而可以激發出許多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
下次,別急著苛責、嘲諷自己的小孩,偶爾也容許讓他們一言九「頂」,聽聽他們的創意、想法、心聲,也挺棒的。建議大家閱讀韓國學者孫錫漢所著的《有自信的孩子是稱讚出來》,就能明白稱讚的效用永遠大於威脅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