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青聖藥師
常遇到患者詢問:醫師有沒有在我的處方中加「抗生素」?因為他們希望加「抗生素」來消炎。一般人容易將「消炎藥」與鎮痛消炎藥相混淆,若以消炎藥來泛指抗生素,也是不恰當的。
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來明研究發現,黴菌會製造一種成分來消滅細菌,這種物質就是「抗生素」,盤尼西林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所以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如果罹患的疾病不是細菌感染所造成,使用抗生素就不會對病情有任何幫助。
衛生署為了建立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觀念,並避免細菌抗藥性不斷擴展,推行所謂的「三不政策」:
(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至藥局購買,必須有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檢驗,才能知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選擇適當的抗生素。
(2)不主動要求: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還會使得體內的正常菌叢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反而越來越差;再者,抗生素的濫用更會造成藥品資源的浪費。
(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的抗藥性,並不是吃太多或吃太久引起的!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服完整個抗生素的療程,切勿因症狀有所改善而自行停藥,這種行為反而會造成細菌衍生出抗藥性的機會。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