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所認為的動物訓練師,大多是馬戲團內訓練動物表演的馴獸師,或是培訓導盲犬的訓練師,但最近,電影《狐狸與我》一片的幕後功臣Baroni女士來台訪問,卻讓人大開眼界的了解:原來,野生狐狸也可以訓練,而且可以和人類如此的親近!
狐狸訓練師 全世界少見
成長於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的Baroni,可能是目前世上唯一的狐狸訓練師。除此之外,《狐狸與我》一片中出現多達二十幾種動物,其中僅黑熊和野狼兩種動物不是她飼養、照顧的,包括刺蝟、浣熊、山貓……等原本野性難馴的動物,都和Baroni相處融洽,親如家人。
有趣的是,Baroni訪台期間,聽說台灣的動物園內,並沒有「狐狸」這種動物,感到十分訝異。後來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原來台北市動物園內僅有的一隻「老狐狸」,因為年紀過於老邁,如今已經不再公開露面了。
後來透過園方安排,Baroni終於有機會去拜訪這隻唯一的老狐狸,而她也毫不含糊的發揮訓練師的專業與愛心,很快的就與這隻灰狐建立交情,人狐之間進行一場感人的互動,讓人不禁對Baroni深情對待動物的愛心為之動容。
動物當家人 陪伴度童年
小時候,由於Baroni的父母親以養蜂為生,從小就鼓勵孩子徜徉在大自然裡,所以Baroni孩童時期有許多跟動物相處的機會,不管野生的、飼養的、年幼的、被遺棄的、受傷的動物,她都很樂意跟他們玩在一起。從這些經驗裡,她體會到跟動物與大自然共享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因為對動物的喜愛,Baroni在學期間曾接受正規的農業教育訓練,並主動積極地自修動物知識,後來更實現了從小的心願,在山中開了家「教育農場」,飼養各式各樣的動物,救助原野中受傷而無法再行野放的動物,並經常帶著這些動物夥伴到學校或各機構,讓男女老幼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平日頗為罕見的動物。
人與大自然 靠動物連結
Baroni認為,動物就像使者一樣,是人類與大自然之間最直接的連結,透過和這些動物交流的機會,人類可以有機會和整個生態圈進行親善的接觸。為了將這個信念推廣出去,目前,Baroni與其丈夫創立了教育工作室,教導小孩、老人與身障者有關動物的知識,也成立了「行動農場」,主動尋找對象,分享各種與動物相處的經驗。
Baroni如今生活得相當忙碌而充實,從早到晚,動物填滿了她的生活,每天擠牛奶、羊奶、做起司。當朋友或鄰居有任何動物的問題,例如所飼養的動物需要治療等,都會來找她諮詢,而因為她足夠專業,各種疑難雜症通常很快的就可以得到解決。
在長達一年參與《狐狸與我》這部片子的拍攝過程中,Baroni深深被這部改編自《小王子》一書的電影劇情吸引,尤其片中的小女孩,執著的想要馴服並豢養狐狸,導致與狐狸的友誼及信賴感生變,最後還發生不幸的摔傷事件,Baroni認為,這部影片所傳達的理想與訊息,是一心想要征服自然的人類所該省思的課題。
自然的發生 通常最完美
Baroni表示,狐狸是一種非常獨立聰明的動物,要讓牠們乖乖聽話演出並不容易,所以她從不用任何手段去操縱動物,而是帶領著動物表現出它們最真實的樣子。
更富有教育意義的是,《狐狸與我》片中唯一的女主角──十歲的Bertill,原本對動物有些畏懼,但在Baroni的教導與分享對動物的熱情下,Bertill漸漸與狐狸與其他動物培養出真正的友誼,甚至不拍片時也和狐狸們玩在一起。
一如導演呂克賈奎(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獎)所說,動物影片之所以深受人類喜愛,是因為它喚醒了人們對於純真與自然的渴望。「在大自然中拍攝,很多事情無法強求,只能適應環境,但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有時出乎意料、遠在預期外的『表演』,卻有最好的效果,所以工作人員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等待。」Baroni長久以來始終認為,大自然發生的一切,往往比人類的苦心安排更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