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圖為習近平(中),李希(左起)、蔡奇、趙樂際、李強、王滬寧、丁薛祥。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共四中全會昨閉幕,審議通過關於「十五五(2026年到2030年)」規畫的建議,並發布會議公報,在涉台內容提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列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決定增補張升民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大陸學者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解讀稱,兩岸的「融和發展」已成現實。
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昨閉幕,出席的中共中央委員168人,候補中央委員147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
堅持擴大內需 提振消費
據公報,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推動房地產高品質發展等。
本屆四中全會亦決定,增補張升民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增補于會文等7人為中共中央委員。
在涉台和港澳方面,全會表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述涉台內容,和五年前通過「十四五」規畫的建議的19屆五中全會的「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相似,但較19屆四中全會減少。
中共「十五五」規畫的建議是中共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路透報導引述台灣知情官員表示,台灣特別關注「十五五」規畫是否提及「加深與金門的經濟整合」,並擔心侵蝕台灣主權。
相較十四五 3項顯著變化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表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金門更有超過7成用水來自大陸。他說,未來大陸將繼續推動與台灣金門、馬祖等地的融和。
學者認為,「十五五規畫」相較「十四五」有3項「顯著變化」:第1,從戰略藍圖轉向制度落地,政策焦點不再停留於願景設計,而強調執行力與體制建構;第2,從經濟成長轉向治理韌性,強調風險控制、能源安全與制度穩定性;第3,從外部應對轉向制度競爭,主動參與全球規則制定,意圖以制度輸出取代單純市場競爭。而大陸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意在國際形成「中國規範體系」,可能改變台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與合作版圖。